第3章

我刚想把手机收起来,他又补充了一句:“方案里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随时问我。” 这句话让我愣了一下,抬头时,刚好看到他眼底的真诚,没有丝毫敷衍。

会议结束后,总监拍着我的肩膀,笑得格外开心:“林晚,沈老师刚才跟我夸你呢,说你方案里的光影设计很有想法,尤其是对老建筑改造的光影运用,特别有灵气。后续项目对接,就交给你负责了,好好干!”

我望着沈亦舟跟着甲方代表离去的背影,他走出门时,还回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目光相遇的瞬间,他又勾起了那个淡淡的笑容。我突然觉得,那杯不小心泼出去的 “赔罪拿铁”,好像不是开启了 “社死副本”,而是把我的职场和原本平淡的生活,都搅进了一个充满未知的新漩涡里,而漩涡的中心,就是沈亦舟。

回到工位,我打开微信,盯着沈亦舟的头像看了半天,最终还是没敢主动发消息。只是想到以后能和他一起讨论方案,心里竟然有了一丝莫名的期待。

3 深夜的工作消息

周五晚上十点,整栋写字楼只剩下零星几个办公室还亮着灯,我们公司的创意部就是其中之一。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方案草图,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手里的咖啡已经凉透了,却还是一口接一口地喝着 —— 为了赶在周末前把修改后的方案发给沈亦舟,我已经在公司连加了两天班。

“城市光影” 项目的核心是对老城区一条商业街进行改造,既要保留老建筑的历史感,又要融入现代光影设计,让夜晚的街区更有吸引力。我卡在了一个转角店铺的光影角度设计上,试了好几种方案,都觉得不够自然,要么太突兀,要么没能突出建筑本身的特色。

就在我对着屏幕叹气,准备起身去接杯热水时,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微信消息提示 —— 是沈亦舟。这个时间点,他竟然还没休息?我心里带着疑惑,点开了消息。

他发来的是一张照片,照片内容是我白天发给总监的方案草图,只不过上面多了几处红色标注。配文很简单:“这里的光影角度,或许可以参考一下市中心美术馆的设计。他们在转角处用了弧形灯带,既不会破坏建筑原貌,又能引导光线自然过渡。”

我放大照片,仔细看着那些红色标注 —— 他不仅标出了需要修改的位置,还简单画了弧形灯带的示意图,字迹工整有力,连灯带的宽度和颜色都做了备注。显然,他不是随便提了个建议,而是认真研究过我的草图,甚至特意找了参考案例。

心里突然暖暖的,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包裹着。我快速回复:“谢谢沈老师!这个建议太有用了!我明天就去市中心美术馆看看,拍点照片回来参考。” 发送成功后,我又觉得语气太激动,想撤回重发,却看到他已经回复了。

“别太晚了,工作重要,身体也重要。改方案不用急,周末还有时间,先休息吧。” 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职场鸡汤都让我觉得温暖。入职两年,我早就习惯了被催促、被要求 “尽快交稿”,很少有人会在深夜提醒我别熬夜,大家关心的永远是方案能不能按时完成,能不能让客户满意。

我盯着屏幕上的文字,手指悬在键盘上,鬼使神差地回复:“沈老师也早点休息,您明天还要去工地吧?我听我们总监说,您最近在负责郊区那个文旅小镇的项目,每天都要去现场盯着进度。” 其实我是上周在茶水间听到总监和同事聊天时偶然听到的,当时还觉得他作为知名设计师,竟然还这么亲力亲为,很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