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他会在书架间偶遇她,那时他总是假装专注于找书,心跳却快得像是要挣脱胸腔。有一次,他们的手指几乎同时伸向同一本书,触电般缩回后,两人相视一笑,却谁也没有说话。
选修课的最后一节,陆则鼓起勇气将一本《玉兰诗集》推到两人中间的桌缝。林溪抬头时,他只留下一个匆忙的背影,书包带蹭过门框,发出轻微的声响。她翻开诗集,扉页上有一行极浅的字:"里面有你拍过的那株玉兰。"那一刻,她的心跳莫名地漏了一拍,一种甜蜜而又慌乱的情绪在心底蔓延开来。
毕业前夕,林溪拍下了图书馆闭馆时的灯光。暖黄的光晕漫过空荡的书架,她在照片背面写下:"好像该说再见了",然后郑重地将它塞进那本承载了太多对话的《雪国》。
之后的一周,她每天都坐在三楼靠窗的位置,期待着某个人的出现。而陆则其实每天都来,却只是躲在楼梯间的阴影里,注视着她的身影。他无数次想要上前,却又担心打破这份美好的默契。直到闭馆音乐响起,他看见林溪将《雪国》放回书架,转身时风衣扫过栏杆,留下一阵浅淡的栀子花香。
那天晚上,图书馆的旧书被打包准备捐赠。陆则疯了一般在纸箱堆里翻找,指尖被粗糙的纸页划出细密的红痕。值班的老师疑惑地看着他,问他是否丢了什么重要东西。他只是摇摇头,继续翻找着。可是《雪国》最终还是消失了,连同那张没被回应的告别。
第二章:五年后的线索
五年后的一个春日,林溪的摄影集《匿名的读者》出版时,她特意选了那张"橘子糖云"作为扉页。签售会结束后,助理递来一本厚厚的留言册。林溪一页页翻看着读者的留言,嘴角挂着疲惫却满足的微笑。
直到最后一页,那熟悉的清瘦字迹让她指尖发麻——在"最喜欢的照片"一栏,写着:"闭馆灯光,因为没说出口的话,都藏在影子里。"她的心跳骤然加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总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下午。
此时此刻,城市的另一端,陆则正将那本摄影集放在办公桌最上层。作为出版社的编辑,他在审核旧书再版项目时,总会对着捐赠书目里的"《雪国》(1985年版)"出神。同事打趣他:"陆老师对川端康成有执念?"他只是笑笑,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上的书名,仿佛在触摸五年前的月光。
这五年来,他换过两份工作,搬了三次家,却始终留着那把黑色的伞,和那个写着诗句的笔记本。有时他会在书店里驻足,下意识地寻找那本《雪国》,虽然明知不可能找到。
经过整整三天的犹豫,陆则终于以"旧书与影像"的合作名义给林溪发了邮件。那封邮件他反复修改了七遍,发送成功的瞬间,他觉得手机在掌心烫得惊人。接下来的两天,他每隔一小时就要检查一次邮箱,生怕错过回复。
见面那天,他在咖啡馆等了四十分钟,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当看见林溪推门进来时,他几乎屏住了呼吸——时光似乎格外眷顾她,除了头发剪短了些,她几乎没什么变化,书包上的银杏挂饰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和大学时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