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林微蹲下来看那煤炉,炉身有处歪歪扭扭的刻痕,是个“周”字。她摸着那刻痕,突然明白沈衡说的“人跟东西绑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张奶奶,”她轻声说,“要不我们不扔煤炉,把它改改?”

张奶奶愣了:“改?咋改?”

“把炉口封上,做个底座,当置物架放调料罐,上面再铺块石板,摆您常看的报纸杂志,”林微拿笔在本子上画草图,“就放厨房窗边,您做饭时抬头就能看着,还不占地方。”

张奶奶看着草图,抹了把眼睛笑了:“这法子好,这法子好!小林啊,你比那些穿西装的设计师懂事儿。”

林微心里暖烘烘的,回去时特意绕去五金店,买了袋沈衡说的泡沫胶,又多买了袋橘子。

敲301的门时,里面没动静。林微以为沈衡不在,正准备走,门却开了。沈衡穿着件灰色卫衣,头发微湿,像是刚洗过澡,手里拿着本厚厚的书,封面上是《近代江南民居结构考》。

“刚在洗澡。”他侧身让她进,“调研顺利?”

“嗯!多亏你教我。”林微把橘子放在桌上,又递给他泡沫胶的小票,“这个钱我得给你,上次忘了问多少钱。”

沈衡没接小票,只看了眼橘子:“不用,顺手买的。”他把书放在图纸上,“张奶奶家的煤炉,你想怎么处理?”

“打算改成置物架,”林微把草图给他看,“我找了做木工的朋友,说能把炉身打磨光滑,再刷层清漆,不会生锈。”

沈衡看着草图,指尖点了点煤炉底座的位置:“这里加个小抽屉,能放火柴和打火机,张奶奶用着方便。”

林微赶紧记下来,抬头时看见他卫衣领口露出的锁骨,皮肤很白,和他平时干练的样子不太一样。她赶紧移开目光,假装看墙上的照片:“这些都是你拍的?”

“嗯,去各地调研时拍的。”沈衡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那张是苏州平江路的老门,门板上有抗战时留下的弹孔,现在被居民用木板补上了,还画了朵梅花。”

林微凑近看,果然在照片角落看到朵小小的梅花,颜色很淡,却很显眼。“居民自己画的?”

“嗯,住那房子的是个老太太,说‘伤口总得好看点’。”沈衡的声音很轻,“旧建筑修复,有时候不是要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要让它带着新的故事,接着站在那儿。”

林微心里一动。她想起自己离职前做的最后一个项目,领导说“要国际化、现代化”,她画了无数张玻璃幕墙的效果图,却从来没想过,那些被拆掉的老房子里,藏着多少人的故事。

“沈衡,”她突然问,“你为什么做旧建筑修复啊?”

沈衡沉默了下,走到窗边,指着外面的蔷薇藤:“我小时候住的房子,也有这样的蔷薇。后来拆迁,施工队没注意,把藤扯断了,我奶奶蹲在地上哭了半天。”他回头看她,眼睛在暮色里很亮,“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人能把这些东西好好留下来就好了。”

林微看着他的眼睛,突然觉得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撞了下。她想起自己学建筑的初衷——高三那年路过老城区,看见个老木匠在修窗棂,雕花的凿子在木头上游走,阳光落在他手上,像撒了层金粉。她当时就想,要学怎么让房子既结实,又好看,还要让人住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