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沈砚青的医馆热闹起来。白天他给人看病,傍晚就给识字班的人讲急救——怎么包扎伤口,怎么判断骨折,怎么处理枪伤。林晚卿则教大家认字,给大家读上海寄来的报纸,讲日军的暴行。有时候两人会一起留在医馆,沈砚青整理药方,林晚卿写传单,枇杷树下的灯,常常亮到深夜。
七月初的一个晚上,雨又下了起来。林晚卿写完最后一张传单,抬头看见沈砚青在给一盆草药浇水——那是他从山里采来的金银花,能清热解毒。
“沈医生,您怎么不去休息?”林晚卿问。
“等你一起锁门。”沈砚青放下水壶,拿起伞,“雨大,我送你回去。”
两人撑着一把伞,走在雨巷里。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边的灯笼在雨雾中晃着,像星星。林晚卿看着沈砚青的侧脸,他的下颌线很清晰,雨水打湿了他的鬓角,却没让他的眼神失了温和。
“沈医生,您为什么留在乌镇?”林晚卿突然问,“您医术这么好,去上海能赚更多钱。”
沈砚青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爹是个中医,当年瘟疫的时候,他为了救镇上的人,自己染了病走了。他说,医生的本分是救死扶伤,不分地方。”他转过头,看着林晚卿,“你呢?上海那么好,为什么回来?”
“我娘是乌镇人,她临终前让我别忘本。”林晚卿的声音有些发颤,“上海的学校都快停课了,日本人在街上抓人,我看着同学被抓走,却什么都做不了……我想回来,至少能为家乡做点事。”
沈砚青没说话,只是把伞往林晚卿那边挪了挪。雨丝落在伞面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两人的影子在积水里叠在一起,像一幅晕染的水墨画。林晚卿心里突然暖暖的——她知道,在这乱世里,她找到了一个能和她并肩的人。
第二章 战火逼近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淞沪会战爆发的消息传到了乌镇。那天林晚卿正在识字班讲课,一个学生拿着张皱巴巴的报纸跑进来,声音发颤:“林老师,上海打起来了!日本人炸了好多地方!”
林晚卿接过报纸,上面的字刺得她眼睛疼——“日军进攻上海闸北,我军奋起抵抗”“上海市区火光冲天,百姓流离失所”。她深吸一口气,把报纸折好,对学生们说:“大家别怕,我们的军队在保护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学好知识,备好物资,等着胜利的消息。”
可平静没维持几天。九月初的一个清晨,乌镇的上空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沈砚青正在给病人换药,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喊:“飞机!日本人的飞机!”他赶紧跑到门口,看见三架印着太阳旗的飞机低空飞过,机翼下挂着的炸弹像黑色的幽灵。
“快躲起来!”沈砚青大喊着,把病人往医馆里拉。林晚卿也从后院跑出来,帮着把识字班的孩子往屋里藏。飞机飞过后,远处传来了爆炸声,震得地面都在抖。
那天下午,县城来的难民涌入了乌镇。他们衣衫褴褛,有的带着伤,有的抱着孩子,嘴里喊着“日本人来了”。沈砚青的医馆瞬间挤满了人,他从早到晚给人包扎伤口,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林晚卿则组织识字班的学生,给难民送吃的、送水,还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分给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