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仲夏每天早上7:30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期间只有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她每天都希望能早点睡觉,可总有做不完的事拖延时间,直到筋疲力尽才无奈放下手中的笔和书。长期缺乏休息,让她身心疲惫。

一个月过去了,同事郑燕、曹勤、程源仍未签下任何广告合同,而第3期的《㮋城》正等着广告资料发刊。广告内容迟迟未落实,令仲夏压力倍增。

与此同时,她的女儿灵灵寄来了一封含义模糊的信,令她心神不安。信中有一句话——“妈妈,我拉一把”——一直在她脑海中回荡。中午,她立刻打电话回家,想问个清楚,却听到姐姐家中一片嘈杂。她知道,这种情况下,女儿很难和她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

电话接通后,仲夏问:“姐,最近好吗?灵灵还听话吧?之前托人带给你的两千块生活费收到了吗?”

姐姐回应道:“都挺好。钱收到了,你放心吧。”

到了周六晚上八点,仲夏猜测女儿可能回家了,便再次拨通了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女人,声音粗哑:“喂,你找谁?”

仲夏答道:“我找吴春灵。”

对方却冷冷地反问:“谁是吴春灵?”

仲夏不知如何作答,只好挂断电话。

正当她为联系不上女儿而发愁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听到女儿熟悉的声音,仲夏顿时松了口气。

她迫不及待地问:“灵灵,你还好吗?我收到你的信后特别着急,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找不到你。”

电话那头,女儿哭了。她哽咽着说:“妈妈,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成长不能一夜完成,而要经历这么多痛苦的过程呢?”

灵灵告诉仲夏,她恋爱了,喜欢上了一个叫刘和的男孩。她知道自己年纪还小,不该恋爱,却控制不住自己。她形容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深坑,想努力爬出来,却无力挣脱。

仲夏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认真倾听。她明白,女儿此刻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倾听者。等灵灵倾诉完后,仲夏才开口:“谢谢你愿意把这些告诉妈妈。记住,无论发生什么,妈妈永远是你的保护神。不要责备自己,但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妈妈对不起你,因为距离太远,让你独自承受成长的痛苦。”

挂断电话后,仲夏心中像压了一块石头,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愧疚。她清楚,女儿的困惑和恐惧源于成长的烦恼。灵灵正从单纯的童年步入五彩斑斓的大人世界,这个世界让她既好奇又迷茫。她想闭上眼睛逃避,却无法抗拒成长的脚步。

仲夏反思,女儿过早踏入危险的青春期,与这个不和谐的家庭有很大关系。错误的婚姻不仅惩罚了她自己,也深深影响了女儿。她自责,却不知如何帮助灵灵度过这段危险期。

晚上,仲夏把困惑告诉同事郑燕。郑燕建议:“去买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许能找到答案。”

这句话让仲夏眼前一亮。她意识到,自己每次面对困境,似乎都能在书中找到方向。读书对她来说是一种低成本且高回报的方式。于是,她跑遍了城市里的大小书店,最终只买到《发现母亲》上下册和卡耐基的《心灵改造计划》三本书。

《发现母亲》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仲夏并不奢望女儿成为天才,她只希望女儿身心健康,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且幸福的人。书中提到:“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对孩子深沉的爱。这种爱既包含亲昵温存,也需要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的结合。”

仲夏读完这《发现母亲》,感觉全书贯穿着一种理念:“如果说在此之前所有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那么从今之后所有的教育学都应该是做的教育。”

仲夏深以为然。她回忆起女儿刚上学时,自己对女儿的陪伴。那时,她要求女儿做到的事,自己总是以身作则,比如陪伴女儿写作业时,她也在旁边学习或工作。她感慨“做”的教育离不开陪伴。然而,如今身处异地,她困惑于如何在远距离下维系深厚的联结与有效的沟通。

仲夏开始频繁打电话给女儿,试图通过更多的交流缩短心灵的距离。一天,电话那头的灵灵语气痛苦地说:“妈妈,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如果没有我,你和爸爸就可以去找喜欢的人,就不用被我牵绊了。”

听到这句话,仲夏的心猛地一沉。

仲夏温柔地对女儿说:“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知道吗?对妈妈来说,你就像一盏灯。每当我感到孤独无助、面临困难时,只要想到你,我就会坚持下去。我承认,我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为了孩子维持一个已经破碎的家。我选择了离开,走出来闯荡,不是因为想放弃,而是希望为我们找到一个自由的生活空间,重新主宰自己的命运。你要相信,现在遇到的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一生很长,特别是你,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只要有好的环境,你才能更好地成长。对我来说,你不是牵绊,而是拯救。别胡思乱想了,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吧。暑假妈妈想办法让你到海南来,我们好好聚一聚。”

仲夏轻声安慰着灵灵,语气里满是心疼和期待。

然而,让仲夏感到压力的,不仅是女儿的事,还有广告部的情况。

一天,郑燕找到了她,轻声说道:“夏姐,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可能要离开了。这段时间谢谢你对我的帮助,让我熟悉这个城市,也磨练了自己的能力。虽然很舍不得你,但如果继续这样没有收入,我也撑不下去了。”

仲夏听了,心里一阵慌乱。她沉默着没有说话,但内心波涛翻涌。郑燕是个踏实肯干的好员工,这两个月虽然没签下合同,但她的努力有目共睹。仲夏由衷地觉得郑燕是难得的人才。从她身上,仲夏明白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立即得到回报。这种失落感让仲夏倍感无力,但同时也让她觉得自己幸运,至少还能坚持到现在。

第二天,曹勤也辞职了。仲夏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样,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失落。她想回家了,这种念头每次在她不顺利的时候都会冒出来。可是,她又在心里问自己:“我的家在哪里?工作没有了,家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女儿也不能一直住在姐姐家啊……”

正当思绪飘散时,程源的抽泣声把她拉回了现实。

程源送曹勤出门时,哭着说:“曹勤姐,你不要走,好不好?……”

仲夏看着程源那副伤心的模样,心里酸楚不已。她不敢出去送曹勤,怕自己也会忍不住落泪。等她们出门后,仲夏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凳子上,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人无法靠空气活着,没有收入,她们另谋出路是唯一的选择。你也不能总是养着她们。”

然而,这样的理性思考并没有让她的心情好受多少。办公室里只剩下她和程源,两人的沉默让整个空间显得更加冷清,仲夏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晚上,为了消除困惑、缓解压力,仲夏唯一的途径便是读书。《心灵改造计划》中写道:“生活中的各类逆境恰恰是助力我们成长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我们能从苦难中获取教益。艰苦磨难乃是一位良师益友。无忧无虑的生活诚然美好,但痛苦的人生却能够让我们的人格变得深沉且成熟。苦难亦可成为推动我们发展的强效激素。故而,生活的意义往往能够于痛苦磨难中探寻到。”

仲夏从这些文字当中汲取到了力量。次日,她又满怀信心地去拉广告。

她前往府城印刷公司,找到了公司总经理冯然。

冯然是海南人,年龄介于四十到五十之间。身材不胖不瘦,个头不高不矮,他那适中的身形,与他不紧不慢的性格、不温不火的行事作风极为匹配。半年前,仲夏就已经将《㮋城》杂志送给了冯然。

冯然表示:“我得先瞧瞧你们杂志的内容,才能决定在不在你们杂志上做广告。”

其后,仲夏每周都会保持给冯然打一到两个电话的频率,与冯然保持联络,电话里她绝口不提广告,只是闲聊。新刊出版,她还给他送过一次。

有几回,冯然他们招待客人到海口来吃饭、K歌,还打电话把仲夏叫上。

这天,仲夏终于按捺不住,直截了当地说道:“冯总,咱们算朋友吧?”

冯然看着仲夏问道:“你啥意思?”

仲夏说:“这期《㮋诚》要印刷了,可广告版面还空着,求您帮帮我呀。”

冯然说:“小事一桩,你咋不早说?”

埋了半年的伏笔,没想到达成合作不过片刻功夫。

仲夏拿到 1 万元的图文广告资料,暂且松了一口气。看来所有的困惑都得依靠行动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