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五一”假期之后,由于需要在海口处理一些事务,仲夏过了几天才动身前往昌江。刚到昌江时,许多新同事见到她,都礼貌地微笑点头,说道:“你回来了!”

仲夏也微笑着点头回答:“谢谢,我回来了。”

“回来了”这三个字让仲夏感到格外亲切和温暖。它意味着她已经在这个地方有了归属感,一个虽然不像家的家,却是一个温暖的大集体。

回到昌江后,仲夏收到了爸爸寄来的信,信里还夹着一些报刊剪贴的文章。

爸爸在信中写道:“离家远一点没关系,现在的交通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将来会更好。现在最重要的是工作,而不是其他。”

仲夏感激自己有开明的父母,从不对她的生活和工作横加干涉。即使她偶有失败,但因为是自己的选择,也能坦然接受,无怨无悔。

信中还附了一篇名为《命不由人不怨天》的文章。文中写道:

“人生途中,总会遇到阻碍和关口,会有樊篱的限制,甚至会有沉雷般的打击和风暴般的伤害。于是,就有了困扰、磨难、忧愁和痛苦,也因此产生了抗争和拼搏。”

文章的作者还写道:

“我不渴求出人头地,也不惧怕平淡的人生,但我害怕苍白无味的人生。厄运如同深不可测的宝藏,不幸的人往往比幸运的人更经得起磨难。”

作者总结道:

“面对磨难,我一如既往,不怨天,不尤人。我的人生信条是:有水行舟,无水停船。抛开成败得失,困扰和磨难恰恰激发了人意志的潜力,让生活不至于平庸和肤浅。”

仲夏明白,爸爸想用这篇文章告诉她一些深刻的道理。她想到父亲在文革中遭受过批斗和打击,但依然坚强地挺了过来。这些文字正是父亲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为她传递的启示:不幸的人比幸运的人更能承受磨难。

这天,仲夏还收到了一封来自原工作单位女友的信。信中写道:

“走在冰雪封冻的路上,其实是一种高尚的享受。因为你能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听见春之精灵的歌唱。”

1995年5月25日

筹建处来了几位重要领导,仲夏作为服务人员随同前往三亚,入住海边的金陵度假村。

初到大堂,她的目光透过落地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碧绿宽广的大海。也许是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这次的大海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壮丽,令她终生难忘。

晚饭后,因客人们旅途劳累,没有安排活动。仲夏换上泳衣,跳入澄澈温暖的海水中。海水如一双巨大的手轻柔地按摩着她的身体。仰身漂浮时,她透过透明的水面看到自己的身影,仿佛与大海融为一体。她默想:为什么人在不同的时间,会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感受?也许一切都是心境在起作用。

这一天,她第一次坐在海边餐厅,伴着海浪的声音,品尝着海鲜美食。她默默想着:努力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付出,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仲夏心里充满感恩:感谢工作,也感谢给予她机会的领导。

第三天

仲夏随领导带客人前往东山岭潮音寺。她抽了一支第十四号中签,签上写道:

“宛如仙鹤出凡笼,脱得凡笼路路通,南东西无阻隔,任君直上九霄宫。”

签文释义:“仙鹤离笼之象,凡事先凶后吉。任意无虞,路途通畅,自在随心,道路遥远如仙。”

师傅解签时告诉她:“不好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日子都会顺利。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灰心,努力去做,一切都会变好。”

回到海口

仲夏住在国宴大酒店,她要等待最后一位客人离开后,才能办理手续离开。晚上,她独自一人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到些许孤单。

她走到院子里散步,抬头看到一轮特别的月亮——月影深沉,只有边缘微微透出一弦光亮。不久,月亮似乎害羞地藏了起来,令她略感失落。

便往酒店里走去,进屋的瞬间,她回望天空时,看到星星一颗一颗地露了出来,微光在夜空中闪烁。她又退回到院子里,仰望星空,低声问道:“爱而不能,是不是很痛苦?”

星星仿佛回答她:

“痛苦会慢慢过去。其实,有时候痛苦本身也是一种美。没有痛苦,就没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没有痛苦,就没有罗丹的维纳斯;没有痛苦,就没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甚至,没有痛苦,就没有新生命的诞生。所有的美好,皆源于痛苦孕育出的土壤。”

仲夏抬头微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

由于最后一位客人的飞机时间是晚上8点,仲夏还得在酒店多住一天。早餐后,她拨通了一个电话,说道:“请问,张月新在吗?”

接电话的男士答道:“哦,你等一下,她在。”

话筒里传来一个女声:“是谁找我?”

男士打趣道:“我哪知道,可能是你的读者吧,毕竟你写的文章这么好。”

片刻后,张月新接起电话:“你好!”

仲夏微笑着说:“你好!我叫仲夏,很喜欢读你的文章。今天在海口没什么事,就想打个电话向您请教,不知道会不会打扰到您的工作?”

张月新爽朗地回答:“这样吧,我现在在上班,电话里不方便多聊。中午11点半,你来邮电大厦,我请你吃饭,我们慢慢聊。”

仲夏喜出望外:“好啊!我一定准时到。”

中午,仲夏准时来到南宝路的邮电大厦一楼等候。不一会儿,一个穿着蓝色衣服、戴眼镜、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士从电梯里走了出来。她环顾四周,看向仲夏,问道:“你是仲夏吧?”

仲夏点头:“是的,您是……”

对方微笑着自我介绍:“我是张月新。”

仲夏打量了一下张月新,发现她身高接近一米七,身材匀称,五官端正,气质干练。在仲夏眼中,这位作家更像一位亲切的大姐姐。

张月新带仲夏到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餐馆虽然不大,只有几张长桌,但整洁干净,环境温馨。

坐下后,张月新说道:“我平时中午也不回家吃饭,经常来这里,这家的菜简单又合口味。”

她点了一份鱼香肉丝和一碗西红柿鸡蛋汤,又递给仲夏菜单:“你也点个喜欢的菜吧。”

仲夏翻看了一下菜单,说:“那就来个茄子炒豆角吧。”

两人边吃边聊。

张月新介绍道:“我1957年出生,之前在内蒙古生活。后来因为丈夫调任,随他来到海南。我教了15年的书,现在在《海南电信》报社工作。丈夫在邮电局,我们有一个14岁的儿子。”

仲夏也简短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说道:“我是在《海南电信》报上读到您的文章,很喜欢您的写作风格,所以特意打电话找您。”

张月新微笑着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自然流露。即使是重大的事情,也要用轻松的语言去表达。”

这句话让仲夏想起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写道:

“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拙劣的文章常常堆砌词句,反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稍好的文章会光芒四射,但让人不知其所云;而最好的文章,是作者自然的流露,读者仿佛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感受一个生命。”

张月新继续说:“文章写到一定程度,就要返璞归真,去掉过多的雕琢。”

仲夏听得连连点头,心中感慨:“这真是大家之言啊!就像登山,山脚下有许多条路,但到山顶时只有一条路。”

她又想起周国平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写道:

“让我感动的是她对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让我获得的不是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种生命被另一个生命理解的深深温暖。”

仲夏感叹道:“我明白了,真正感人的文章,不是词句的堆砌,而是生命的述说。”

张月新点头:“对,写文章的原理是一样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写。选材很重要,就像裁衣服,料子决定了衣服的品质。”

两人聊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张月新准备去上班。临别前,她说:“谢谢你喜欢我的文章,有机会再聊。”

仲夏感激地说:“谢谢您今天的指点,还请我吃饭。以后如果有机会到昌江,请一定联系我。”

在邮电大厦楼下,张月新突然想起什么,说:“对了,我办公室里有一本《廓桥一梦》,是最近很火的一本小说。你拿去看看吧。”

仲夏跟随她来到办公室,拿到书后问:“看完后我什么时候还给您?”

张月新笑着摇头:“不用还。如果你身边有喜欢文学的人,也可以借给他们看。这些书本来就是给人看的。”

仲夏捧着书回到酒店,心情愉快。她想着,有这本书陪伴,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就不会显得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