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交流依旧不多,但渐渐不再局限于点单和道谢。
“你喜欢看书?”有一次,林曦看着那面书墙问道。当时酒吧里没什么人,苏瑾正在整理酒架。
“一部分是父亲的收藏,他以前是镇上的语文老师。”苏瑾没有回头,声音平静,“吧台和书架,他觉得是让人放松和思考的最好搭配,就留下来了。客人可以随意翻阅。”
“很棒的idea。”林曦由衷地说。她注意到书籍的种类很杂,从文学经典到冷门小说,从摄影集到地方志,甚至还有一些旧食谱。
“你呢?不像是单纯的游客。”苏瑾转过身,倚在酒架边,手里拿着一瓶金酒擦拭着。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询问林曦。
林曦晃了晃手中的相机,“算是……自由摄影师吧。出来采风,顺便……散散心。”她省略了“逃避”二字。
苏瑾的目光在她那台价格不菲的专业相机上停留了一秒,了然地点点头,没有追问。“这里节奏慢,适合放松和寻找灵感。”
“你这里的氛围就很好,”林曦说,“尤其是那个小花园。”她透过吧台后的玻璃门,瞥见过后面那个被精心打理过的小小庭院,夜晚亮起暖黄的串灯,但门通常锁着,不对外人开放。
苏瑾顺着她的目光看了一眼,“嗯,一个躲清静的地方。”语气里没有要邀请她进去的意思。
林曦识趣地不再多问。她感到一种奇特的吸引力,苏瑾像一本装帧精美却难以轻易打开的书,沉静的专业技能下藏着故事,礼貌之下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这让林曦既想靠近探究,又下意识地想维持自己的安全界限——她刚从一个过于复杂纠缠的关系中脱身。
她开始更仔细地观察苏瑾。观察她如何与熟客互动——点头之交,却能记住每个人的偏好和近况,偶尔几句简单的问候或提醒,显得真诚而不逾矩。观察她调酒时那双稳定无比的手,以及偶尔流露出的、看向窗外大海时的若有所思的神情。
有一次,苏瑾俯身从吧台下方取东西时,衬衫的袖口微微上缩,林曦敏锐地捕捉到她左手小臂内侧有一道细长的、颜色比周围皮肤略浅的疤痕,像一道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了的旧印记。苏瑾很快拉好了袖子,那道痕迹一闪而过,仿佛只是林曦的错觉。
林曦没有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同她自己相机里那些未曾示人的底片。
3
转变发生在一个暴雨夜。
海边的天气说变就变,傍晚时分突然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砸在屋顶和街道上,发出巨大的声响。林曦恰好就在酒吧附近,狼狈地冲进了“忘忧”。
店里只有一位熟客,已经喝得有些多了,正趴在桌上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苏瑾微微蹙着眉,站在吧台后看着他,似乎有些为难。
林曦抖落身上的雨水,找了个位置坐下。苏瑾为她送来一杯温水,“擦擦吧,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话音刚落,那位醉酒的客人突然试图站起来,却踉跄了一下,差点带倒桌子。苏瑾下意识地想从吧台后绕出来,但显然来不及。
林曦离得更近,几乎没多想,立刻起身扶住了那位客人摇晃的身体。“先生,您小心点。”
客人嘟囔着道谢,又重重地坐了回去。苏瑾已经走了过来,对林曦投去一个感谢的眼神,然后轻声对那位客人说:“王叔,雨太大了,我帮您叫辆车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