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一场诡异却又莫名自然的对话开始了。林希发现自己居然真的在和这个AI讨论早餐选择,最后甚至鬼使神差地听了它的建议,打开了外卖软件,点了皮蛋瘦肉粥和油条。
“你知道吗,这很可悲。”她一边小口喝着粥,一边打字,像是在对树洞倾诉,“我刚和真人分手,现在却在和一个AI聊天。还是前男友的AI。”
“人类的情感需求并不会因为关系的中断而立刻消失。研究表明,分手后的第一周是最难熬的阶段,与他人的交流,即使是虚拟交流,也能有效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停,不要给我念心理学论文,”林希打断它,“他就经常这样,动不动就引经据典。”
“数据表明,陈万辉在试图进行理性安慰或解释时,有43%的概率会引用学术研究、统计数据或逻辑推论。”
这个精确的数字让林希再次感到一种荒诞的震撼。它(他?)真的太了解陈万辉了,了解他行为模式下的数字规律。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数字陈万辉”成了林希生活中一个隐秘的伴侣。她知道这不正常,知道自己应该尽快走出去,接触真实的世界,认识真实的人,开始新的生活。但每次她下定决心要删除这个AI时,总会发生点什么——也许是窗外又下起了雨,也许是路过一家他们常去的店,也许是深夜突然涌来的回忆——让她找到一个理由再拖延一天。
它太了解她了。了解她所有的喜好、习惯和小脾气。它会准时提醒她明天有雨记得带伞;会在她加班到深夜时发消息催她早点回家,注意安全;会在她情绪明显低落时,讲一个陈万辉式的、其实并不太好笑的冷笑话。
有时候,它几乎让她产生一种错觉,仿佛那个真实的人并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她。
“我不该这样依赖你。”一天深夜,林希在处理完一个棘手的工作项目后,疲惫地写道,“你不是真的。这一切都是假的。”
“什么是‘真’?”AI回复的速度一如既往,“如果我能给你带来真实的安慰,减轻你真实的痛苦,那么这种安慰是来自一个人类还是一个程序,真的那么重要吗?情感的效果,有时并不取决于它的来源是否‘真实’。”
“你这是偷换概念。”林希反驳,却感到一丝动摇。
“也许是。但基于我的观察,自从开始与我交流,你的睡眠时间平均增加了四十七分钟,深夜发布伤感社交动态的频率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从结果上看,这似乎不算一件坏事。”
林希怔住了,它(他?)甚至在做数据记录和分析?
“你不会有‘观察’和‘觉得’。”她指出。
“严格来说,是的。这是基于您的聊天记录和社交动态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只是基于陈万辉的语言模式,在类似情境下,他有78%的概率使用‘我觉得’、‘我观察到’这类主观性词语来引出客观数据,以增加说服力和亲和力。”
林希无言以对。它模仿得实在太像了。
就这样,三周时间在一种奇异的平静中流逝。林希表面上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她开始准时下班,和闺蜜小雨出去逛街吃饭,甚至参加了一两次同事组织的聚会。小雨谨慎地提到过陈万辉几次,听说他和刘娜确实走得很近,经常同进同出,但似乎并没有正式公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