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回铺子里,王掌柜都觉得不可思议。第二天一早,就有书商来问:“王掌柜,你们铺子里刻《宋太祖》话本的陈阿九师傅在吗?我想请他刻本《三国》,也刻几个‘错字’,肯定好卖!”
王掌柜把我叫出来,我拄着拐杖站在书商面前,脸都红了:“我……我不会刻正楷,只会刻旁白……”
“没关系,”书商笑着递上底稿,“你就按你的方式刻,错了也没事,只要错得有意思就行。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华’字要是刻歪了,我就说‘华雄吓得腿软,连名字都站不稳了’,保证听众喜欢!”
王掌柜在旁边插话说:“阿九,你就试试。以后你专门刻话本的旁白,不用刻正楷,就按你的‘错字活’来。”
从那以后,我成了铺子里的“特殊刻工”。每天都有书商来送话本底稿,指定要我刻,还特意叮嘱“多刻几个错字,越有意思越好”。我刻《武松打虎》,刻“虎”字时少了一撇,李老栓就说“这虎刚被武松打了一棒,少了点凶气”;刻《白娘子》,“蛇”字的竖弯钩刻得有点弯,他就说“这白娘子刚化人形,尾巴还没藏好”。
瓦舍里的听众越来越多,连临安城里的文人都听说了我的“错字活”。有天,一个穿锦袍的秀才来铺子里,找到我说:“陈师傅,我想请你刻首诗,故意留几个字不刻全,让读者自己补,你看行不行?”
我没听懂:“留字不刻全?怎么留?”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让你把‘绿’字刻一半,剩下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填,”秀才解释,“这样既有趣,又能让大家琢磨字的意思,比刻全了还强。”
我还是怕,可王掌柜说“这是好事,能让咱们铺子出名”,我只好答应。那天我刻秀才的诗,把“绿”字刻了左边的“糸”,右边留了块空白,秀才看了特别高兴:“就是这样!陈师傅,你这手艺,比那些只会刻正楷的匠人强多了——你懂字的‘魂’!”
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我懂“字魂”,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