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林深推开门。

房间不大,摆着一张旧书桌和一把椅子,桌上散落着文件和一个台灯。周彤的背包放在椅子上,拉链敞开着,里面的东西翻了一地。照片里的周彤就是坐在这张椅子上,只是现在人不见了。

“彤彤?”林深喊了一声,声音在房间里回荡。

他走到书桌前,拿起那些文件。都是些手写的笔记,字迹娟秀,是周彤的。笔记里记录着她查到的关于京区小楼的信息:

“1958年,这里是‘特殊现象研究室’,负责人是赵启明教授。

1963年,研究室突然解散,所有资料被封存。

1977年,有人看到赵启明在小楼附近出现,形容枯槁,说胡话。

1980年,赵启明失踪。

2005年,第一个调查者失踪,叫李维,记者。

2010年,第二个,张岚,历史系学生。

2014年,第三个,陈教授……”

笔记到这里戛然而止,最后几个字被墨水晕染开,像是写字的人手抖得厉害。

林深拿起台灯,试着插在墙上的插座里。台灯闪了几下,竟然亮了,昏黄的光线照亮了房间的角落。他这才发现,墙角有个铁柜,柜门虚掩着,露出里面的东西——全是泛黄的档案袋,上面贴着标签,写着人名和日期。

他走过去,抽出一个档案袋。标签上写着“李维,2005.6.12”。打开后,里面是几张照片和一份调查报告。照片上的李维和林深年纪相仿,穿着冲锋衣,站在槐树下,笑容灿烂。调查报告里记录着他对小楼的调查,和周彤的笔记大同小异,只是最后一页写着:“我找到了赵教授的日记,他说‘他们’在楼里,需要‘祭品’才能平息……”

后面的字被撕掉了。

林深的心沉了下去。他又抽出一个档案袋,是2010年失踪的张岚的。里面只有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那个穿蓝布衫的老人,他不是人。他说我不守信用,要留下陪‘他们’……”

“不守信用?”林深皱起眉。铁皮牌上的规矩只提了“不守规矩”,没说“不守信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林深回头,看到蓝布衫老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笔记本,递了过来。

笔记本的封皮已经磨破,里面的纸页泛黄发脆。林深翻开,发现是赵启明的日记。

“1962年7月15日:实验失败了,‘它们’跑出来了。它们需要依附在人的恐惧上才能存在,尤其是……谎言和失信。

1962年8月3日:我们和‘它们’做了约定,只要守规矩,不撒谎,不失信,就能平安离开。代价是……每十年要给‘它们’一个‘失信者’。

1963年1月20日:研究室解散了,他们都走了,只有我留下守着这里。我不能走,我答应过‘它们’。

1977年5月10日:我快撑不住了。今天看到一个年轻人进来,他撒谎了,说自己没见过失踪的人。‘它们’很兴奋……

1980年3月7日:我要变成‘它们’的一员了。也好,这样就能一直守着约定了……”

日记到这里结束。林深抬起头,看向门口的老人。老人的脸在台灯的光线下显得格外诡异,尤其是那双眼睛,空洞洞的,像是没有瞳孔。

“你是……赵启明?”林深的声音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