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军负责整个大周朝的北境防线,对外抵御蛮族,对内震慑藩王。
问题是,现有的烽火台传递信息的方式太单一,只能告警,无法传递具体军情。狼烟一起,究竟是斥候小队,还是蛮族主力,无人知晓。
是告警就会有误判,关键时刻通常还会延迟。
前者耗费大量人力反复核实,后者等大军开拔时,战机早已贻误。
慕容战对改良预警系统的兴趣,远比向朝廷哭穷要兵大得多。毕竟,这直接关乎他麾下数万将士的生死。
我从袖中,唰地一下,掏出了一卷羊皮纸。那是我凭着记忆,默写出的东西。
“王爷请看。”
慕容战接过去,眼神一扫,然后看看我,又低头仔细看了两遍,眉头紧锁。
“这是……《墨子·备城门》中的旗语之法?”
我默默点头。
这当然只是最基础的旗语。以我现在的处境,不可能凭空拿出超越时代的东西,只能借古人的智慧,稍加改良。我都忙成这样了,难道还指望我自己去发明一套全新的密码体系?
慕容战显然有些看不上这古老的玩意儿,他反手从一堆卷宗里抽出另一卷,扔给我。
“你这种太繁复,军中武夫识字的不多,学起来太慢。我这里有一套简化的,是军中秘传,给你了。”
说实话,我觉得慕容战他们不用旗语,纯粹是作者的锅。
这么好用的东西,作者为了凸显战争的惨烈和信息不畅,硬是不让角色们用。为了不让他们用,还设置了种种障碍。比如天气不好看不清,距离太远看不见,最关键的是,需要专门的训练,而常年征战的镇北军,根本没时间操练这些“花架子”。
我当场向慕容战阐述了我的构想:以他那套简化的军中秘传旗语为基础,结合烽火(不同颜色的烟代表不同紧急程度)、响箭(不同声调代表不同方向)、甚至信鸽(用于传递详细文书),构建一个多层次、多信道、可交叉验证的立体情报网络。
然后,我掏出了写了满满三张纸的报告。
《论北境立体防御情报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从理论上说,这完全可以实现。只要将旗手、烽卒、斥候进行统一编制和训练,再配上几套简单的密码本,定期更换,这事儿就成了一大半。一个烽火台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情报节点,整个北境防线将变成一张巨大的信息网。
慕容战一目十行,看完我的分析,他没有说话,只是在心中默默推演。良久,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中爆发出惊人的亮光,终于问出了我最想听到的那个问题。
“构想不错,旗手和斥候我麾下不缺。但若要全面推行,需先择一处进行试点,你觉得哪里最合适?”
这个问题简直太好答了。
为了不让他怀疑我夹带私货,我将整个北境防线从东到西分析了一遍,指出了各处关隘的优劣,最后,我的手指落在了地图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点上。
雁门关。
“此处地势险要,是蛮族南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军防守压力最大的地方。若新法能在此处奏效,则可在全军推广,无人不服。”
虽然不能明说我知道那里即将成为蛮族的主攻方向,但作为整个防线的统帅,慕容战肯定知道那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