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辟非蹲下身,也抓起一把土,指间传来的触感确实湿粘冰凉。他拿出随身带的便携式土壤墒情速测仪插入土中,数值显示表层以下含水量确实在快速上升。“老伯好眼力。”他由衷赞道。

老者叹了口气:“眼力有啥用?比不上人家机器灵光。镇上不少后生,现在就看手机,说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打药,都听那个‘知天’的。省心是省心喽……”

话语里,带着一丝被时代抛下的落寞和疑虑。

这时,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骑着摩托路过,停下打招呼:“七公,又在这看土呢?别操心啦!APP说了,今天没雨,正好给我那几亩晚稻追肥!”

被称作七公的老者瞪了他一眼:“二牛!追肥?‘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这节气肥下多了,万一雨真下来,全给你冲走!还烂根!”

“哎呀,七公!老皇历啦!”二牛不以为然地晃了晃手机,“人家欧总说了,这是科学!精准!你看,湿度、温度、未来降雨概率,算得清清楚楚!比咱们抬头看天准多了!走了啊!”说完,一拧油门走了。

七公气得胡子翘了翘,对辟非道:“你看!就这么个搞法!”

辟非沉默着。科技的便利性对追求效率的年轻一代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精准”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未被言明的风险或代价?

他告别七公,继续在田间行走。他注意到,那些安装了“天工智能”物联网设备的田块,农户们正根据APP的提示,进行着统一的灌溉和施肥操作,田间几乎看不到凭经验判断的身影。而一些坚持老办法的农户,则显得心事重重,不时抬头看天,与邻居交流着各自的担忧。

中午时分,辟非受邀参加了田镇长组织的一个小范围“茶话会”,美其名曰让专家们交流意见。欧柏年带着助理准时出席,依旧是那副从容自信的精英范儿。

“辟博士,田间考察可有收获?”欧柏年笑着问,语气像是前辈关心后进。

“受益匪浅。”辟非平静回应,“尤其是看到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与互补可能。”

“互补?”欧柏年挑眉,轻轻摇头,“辟博士,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是,传统经验基于模糊的定性观察,充满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的技术,是基于海量数据和复杂算法的定量分析,更客观,更可靠。所谓的‘互补’,往往意味着妥协和效率低下。现代农业需要的是决断力,是基于数据的精准执行。”

他说话时,助理适时地在平板电脑上调出几张图表,展示着“知天APP”在其它试点区域取得的“显著成效”:节水百分之多少,增产百分之多少,效益提升百分之多少。数字光鲜亮丽,极具说服力。

田镇长和几位在场的镇干部看得连连点头。

“欧总说的在理!”田镇长附和,“咱们不能总抱着老规矩不放,要相信科学!”

辟非没有直接反驳数据,而是问了一个问题:“欧总,贵公司的算法模型,在构建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望云镇特殊的微地形气候、历史极端天气频率,以及本地特有的物候指示性规律?比如,关于‘河雾罩顶,大雨必猛’这类本地性极强的谚语,其背后的气象学原理是否被有效解码并纳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