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松了口气,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了。看着老人因为用上针对性抗生素而逐渐平稳的生命体征,我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原来我脑子里的这个“能力”,真的能救人。

只是我不知道,这个突如其来的能力,会给我的实习生涯,甚至整个医生职业道路,带来多少意想不到的风波。

第二章 门诊的“怪病”与质疑

急诊室的风波过去后,我成了科室里小范围的“话题人物”。有人说我运气好,蒙对了诊断;也有人说我其实偷偷补了课,故意在李主任面前表现。我没解释,只是每次跟着李主任查房时,都格外留意患者的细节——不是刻意找什么,而是脑子里的“声音”总会在看到患者的瞬间跳出来,给出精准的诊断。

转科到门诊的第一天,我跟着心内科的周主任坐诊。周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女医生,说话温和,但看病极其严谨,每个患者的病历都要翻来覆去看三遍,问诊时间至少十五分钟,连我这个实习生都觉得节奏慢得有点熬人。

上午十点多,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走进诊室,穿着西装,领带歪在一边,脸色苍白,坐下的时候还忍不住皱了皱眉。

“怎么不舒服?”周主任推了推眼镜,拿起笔准备记录。

“周主任,我这半个月总觉得胸口疼,有时候像针扎一样,有时候又闷得慌,尤其是早上起床和加班的时候,疼得更厉害。”男人揉了揉胸口,语气里带着焦虑,“我去别的医院查过,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还抽了血,都说没问题,可我就是疼,晚上都睡不好觉,生怕是心脏病。”

周主任点点头,让男人躺在诊床上,用听诊器听了听心脏,又按压了一下胸口的各个部位:“按压的时候疼不疼?”

“不疼,就是自己疼的时候特别难受。”男人摇摇头。

周主任放下听诊器,翻看着男人带来的检查报告——心电图正常,心脏彩超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都没问题,心肌酶谱也在正常范围。“从检查结果来看,不像是心脏的问题。你平时工作压力大吗?有没有熬夜、喝酒的习惯?”

“压力特别大,最近在赶一个项目,天天加班到凌晨,酒倒是不怎么喝,就是烟抽得多了点。”男人叹了口气,“周主任,我不会是得了什么查不出来的怪病吧?我还这么年轻……”

周主任安慰道:“别担心,很多年轻人胸口疼都是功能性的,比如神经官能症,跟压力大、熬夜有关。我给你开点营养神经的药,再配合点疏肝理气的中成药,你回去调整作息,别熬夜,看看能不能缓解。”

眼看周主任就要开处方,我突然注意到男人的左手——他的左手虎口处有一块淡淡的褐色印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而且他说话的时候,左手会不自觉地握拳,手指关节有点僵硬。

下一秒,脑子里的“声音”准时响起:“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尺神经受压型),非心脏神经官能症。依据:左手虎口尺神经支配区色素沉着,手指僵硬为神经受压表现,疼痛与体位相关(晨起、久坐加班时胸廓出口解剖结构受压加重),心脏相关检查阴性,需完善肌电图检查,建议调整工作姿势,避免久坐,必要时手术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