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任,您快看看我家孩子!”孩子妈妈哭着说,“下午在学校突然喘不上气,老师赶紧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带他去附近医院,说查不出问题,让我们来市一院!”
周主任立刻给孩子查体,听诊器放在孩子胸口,脸色越来越凝重:“心率140次/分,呼吸30次/分,血氧饱和度92%,心脏听诊有杂音,但孩子之前没查出来过心脏病啊?”
孩子爸爸急得满头大汗:“我们每年都给孩子体检,心脏都没问题,怎么突然这样了?”
我站在旁边,看着孩子的脸——孩子的嘴唇发紫,指甲盖也有点发绀,而且我注意到,孩子的耳垂有点肿大,轻轻一碰,孩子就疼得哭了。
脑子里的“声音”又响了:“诊断:急性心包炎合并心包积液,继发于腮腺炎病毒感染。依据:耳垂肿大提示腮腺炎,病毒感染可继发急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加快,需立即查心脏超声、血常规、腮腺炎病毒抗体,紧急心包穿刺引流。”
“周主任,孩子可能是急性心包炎,合并心包积液!”我赶紧说,“他的耳垂肿了,可能是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会继发心包炎!”
周主任一愣,低头看了看孩子的耳垂,果然发现有点肿大:“你怎么知道?急性心包炎的症状跟肺炎、哮喘都像,而且孩子之前没病史……”
“我在儿科轮转的时候,见过类似的病例,腮腺炎病毒感染很容易累及心脏,尤其是儿童。”我又开始“借”之前的经历,“现在孩子有呼吸困难、发绀,可能已经有心包压塞了,得赶紧做心脏超声,要是有积液,得紧急引流!”
周主任不敢耽误,立刻开了急诊心脏超声的单子,让护士陪着孩子去检查。半小时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大量心包积液,确实是急性心包炎。
孩子被紧急送去心内科病房做心包穿刺引流,孩子妈妈临走前,拉着我和周主任的手不停道谢。周主任看着我,眼神里的疑惑变成了赞赏:“小张,你这观察力和判断力,比有些规培医生都强。好好干,以后肯定是个好医生。”
我笑着点点头,心里却有点慌。我知道,我的“能力”越来越明显,早晚要面对那个问题——这个能力,到底是怎么来的?我又该怎么解释?
而且我隐隐有种预感,这个能力带来的不只是荣耀和认可,可能还有麻烦。
第三章 手术室的危机与信任
门诊的两次“精准诊断”让我在科室里有了点“小名气”,连之前对我很严格的李主任,也偶尔会在查房时问我的意见。但我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生怕哪次“失手”,或者被人追问能力的来源。
转科到外科的第一周,我就跟着外科主任赵医生上了手术台。赵主任是外科的“一把刀”,擅长肝胆外科手术,据说他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快只要二十分钟,而且术后并发症几乎为零。能跟着他上台,对实习生来说是难得的机会,可我心里却七上八下——手术台上容不得半点差错,万一我脑子里的“声音”突然跳出来,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