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中未毕业,他就辍学回家放羊。十七岁时,独自搬进村外一间废弃的牛棚居住,靠打零工和捡拾废品为生。村民们称他为“野孩子”,背后议论他是“克亲命”“不祥之人”。

这种长期的孤立与歧视,让他内心极度敏感又充满怨恨。他对世界既渴望亲近,又本能地排斥。他渴望被人尊重,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情感;他羡慕别人的家庭温暖,却始终无法融入任何群体。

心理学专家后来分析:贺某志的人格发展严重受阻,形成了典型的“回避型依恋”与“偏执型人格障碍”。他对外界充满敌意,对亲密关系既向往又恐惧,极易在情绪失控时采取极端行为。

二、暗恋成殇,心魔滋生

赵小梅比贺某志小十岁,1974年出生,是村里少有的读过高中、有文化的姑娘。她性格开朗,笑容明媚,曾在镇供销社做临时售货员,每逢集市日都会来村里送货。

贺某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1997年的春耕节上。那天,赵小梅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站在人群中央唱民歌,声音清亮如泉。阳光洒在她脸上,仿佛镀了一层金边。

那一刻,贺某志的心被狠狠击中了。

他从未见过如此干净、明亮的女孩。她不像村里的女人那样粗俗唠叨,也不像过往那些对他冷眼相待的人。她对着所有人微笑,包括他这个“怪人”。

从那天起,贺某志开始默默关注赵小梅。他会偷偷绕路去供销社门口等她下班;会在她经过的小路上撒些野花;甚至有一次,他花了半个月打工挣的钱,买了一条廉价的红色发带,悄悄挂在她家门口的门把手上。

但他从未敢当面说话。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一个无父无母、穷困潦倒、连句完整话都说不利索的男人,怎么可能配得上她?

然而,命运似乎开了个玩笑。

1998年底,赵小梅因单位裁员失业,回到村里帮家里务农。一次暴雨过后,她家院墙倒塌,急需人帮忙重建。村干部想到了贺某志——他虽孤僻,但干活踏实肯干。

就这样,贺某志以“义务帮工”的名义,连续十多天出现在赵小梅家中。

那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每天清晨,赵小梅会端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放在院门口,“老贺,辛苦了,先喝点暖暖身子。”中午,她母亲也会招呼他一起吃饭。虽然饭菜简单,但他吃得格外香甜。

有一次下雨,他没带伞,赵小梅竟把自己的旧雨衣借给他,“你别感冒了,明天还得干活呢。”

这些细微的善意,在贺某志心中不断发酵,最终膨胀成一种错觉——她是不是也喜欢我?

他开始幻想两人结婚后的生活:住在新盖的房子里,养几只羊,生个儿子……他甚至偷偷画了一张“新房设计图”,藏在枕头底下。

可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梦。

1999年初,村里传出消息:赵小梅要嫁给邻村一名退伍军人,对方在城里有正式工作,家庭条件优越。

贺某志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修猪圈。他猛地停下手中的铁锹,脸色发青,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

那一夜,他彻夜未眠。

他在日记本上写道:“为什么?她明明对我笑过……她给过我希望……现在却要把我推进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