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金大定年间,邱处机云游至崂山,见太清宫一带"山明水秀,灵气所钟",遂在此结庐修行。他创立龙门派,主张"性命双修",很快发展出数千弟子。相传,邱处机在此修炼时,曾见三清显圣,传授他"龙门心法"。

这副对联上联"龙门祖庭,邱祖长春传道法",讲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在此创立龙门派;下联"太清仙境,三清圣境悟玄机",则描绘了太清宫作为三清道场,是参悟玄机的圣地。孙玄清解释说:"邱祖的龙门心法,核心就是'性命双修'。"

趣闻:

清代文人王士禛(1634-1711)游崂山时,在太清宫见到此联,题诗:"龙门祖庭在崂山,邱祖长春传道艰。太清仙境三清在,龙门心法永流传。"

后续:

太清宫的这副对联至今仍是龙门派的"祖庭标志"。每年农历正月十九(邱处机诞辰),全球龙门派道士都会齐聚太清宫,诵经礼拜,纪念祖师恩德。

第七十四则:龙虎山天师府"授箓院"对联——正一派的"法箓传承"

对联:

"三洞经传,法箓真传承祖训;

九霄雷令,符章妙用镇妖氛。"

故事:

龙虎山天师府授箓院,是正一派传授"法箓"的最高圣地。这副对联悬挂在授箓院正门,由明代天师张宇初题写,讲述了正一派"法箓"传承的庄严与神圣。

元代至元年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改革天师道,完善"授箓"制度——只有经过正式授箓的道士,才有资格主持斋醮、济世度人。相传,张继先在授箓时,曾见九霄云外雷神显现,传授他"雷令符章"。

这副对联上联"三洞经传,法箓真传承祖训",讲正一派以《洞真经》《洞玄经》《洞神经》三洞真经为根本,传承法箓;下联"九霄雷令,符章妙用镇妖氛",则描绘了道士以符箓雷令镇妖除魔的威严。张宇初解释说:"法箓传承,是正一派的核心机密。"

趣闻: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龙虎山时,在授箓院见到此联,题诗:"三洞经传法箓真,九霄雷令镇妖氛。天师授箓传千古,正一威名天下闻。"

后续:

授箓院的这副对联至今仍是正一派道士的"法箓指南"。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天师府都会举行盛大的授箓大典,新晋道士在此接受法箓,传承千年道统。

第七十五则:终南山楼观台"说经台"对联——老子"道德"真谛

对联: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滋万物;

德参天地,至仁似风抚千山。"

故事:

终南山楼观台,是老子(李耳)讲经之处,也是道教"道德"思想的发源地。这副对联悬挂在说经台前,由唐代道士尹文操题写,浓缩了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智慧。

相传,老子西出函谷关前,在楼观台停留数月,向尹喜传授《道德经》。他指着终南山的山水说:"道如水,润物无声;德如风,化育无形。"

这副对联上联"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滋万物",直接引用《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典故;下联"德参天地,至仁似风抚千山",则讲"德"的伟大。尹文操解释说:"老子的道,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德,就是天地之德。"

趣闻:

唐代诗人李白游楼观台时,见此联后题诗:"楼观沧海日,门对紫云山。道为天地本,德是圣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