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
清代文人袁枚游普陀山时,在此联前驻足良久,题诗:"菩萨慈悲不肯行,潮音日夜说缘因。千秋香火普陀山,都是众生感恩心。"
后续:
这副对联见证了普陀山从一尊观音像发展成"海天佛国"的历程。如今,不肯去观音院仍是香客必到之地,人们在此感受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深意。
第七十九则:峨眉山金顶华藏寺对联——普贤菩萨行愿精神的写照
对联:
"行愿无尽,十方法界慈云遍覆;
功德无量,三千大千慧日高悬。"
故事:
明代高僧别传禅师驻锡金顶时,见普贤菩萨圣像庄严,忽有所悟。他见云海中时有祥云如慈云普覆,日出时金顶霞光如慧日普照,遂题写此联。
上联讲述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如慈云覆盖十方;下联比喻菩萨智慧如日光普照大千世界。别传禅师解释:"修行者当如普贤,行愿无尽,智慧无量。"清代文人谭钟岳游金顶时,见此联与云海日出相映成趣,赞为"金顶第一联"。
趣闻:
民国时期,著名高僧能海法师在此联前开示:"普贤行愿不是空谈,要落实在每一步修行中。就像这金顶的云,看似无形,却滋养万物。"
后续:
这副对联至今激励着无数信众践行普贤精神。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都有信众在此诵《普贤行愿品》,祈愿菩萨加持。
第八十则:五台山显通寺对联——文殊菩萨智慧的象征
对联:
"智慧如海,一尘不染超凡境;
慈悲似雨,万法皆空见本心。"
故事:
清代高僧镇澄法师在显通寺讲经时,见寺前清水河倒映着文殊菩萨殿宇,忽得灵感。他以"智慧如海"喻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以"慈悲似雨"比菩萨度化众生的慈心。
上联讲修行者当以智慧观照,不为外境所染;下联说慈悲应如甘霖,润泽一切众生。镇澄法师解释:"文殊菩萨的智慧,就是帮我们看清本心。"乾隆皇帝游五台山时,见此联赞道:"不愧是文殊道场!"
趣闻:
民国学者梁漱溟曾在此联前沉思良久,后在其著作中引用此联阐释儒释道智慧的相通之处。
后续:
这副对联成为五台山智慧文化的代表。每年高考前夕,都有家长带孩子来此祈求文殊菩萨加持,开启智慧。
第八十一则:杭州灵隐寺对联——济公活佛的济世情怀
对联:
"疯癫和尚,酒肉穿肠慈悲在;
游戏神通,袈裟拂处鬼神惊。"
故事:
这副对联生动刻画了济公活佛的形象。相传南宋嘉定年间,济颠禅师(1148-1209)在灵隐寺出家,虽常饮酒吃肉、言语癫狂,却常以神通济世救人。
一次,杭州大旱,济公当街起舞,忽降甘霖。百姓问他缘由,他笑答:"我以酒肉养身,以慈悲养心。"寺僧据此题写此联。上联写其表象,下联现其神通。清代文人翟灏在《通俗编》中记载此联,赞其"写活佛最传神"。
趣闻:
现代画家丰子恺曾绘济公像,并题此联,使这副对联更为流传。
后续:
灵隐寺的济公殿至今香火旺盛,这副对联提醒人们: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发心。
第八十二则:嵩山中岳庙对联——"天地之中"的帝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