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石板上的狐形玉
林砚的 “砚心斋” 坐落于清晏街古玩巷的幽深之处,那扇古朴的木门上,铜铃被擦拭得锃亮,在微风中闪烁着细碎的光芒。门楣之上,挂着一块陈旧的木牌,这可是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老物件,上面镌刻着 “修复旧物,留存光阴” 八个字,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入秋后的第一场雨刚刚停歇,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缝隙间积满了清澈的雨水,宛如一面面微小的镜子,倒映着巷口 “清晏街古玩市场” 那红彤彤的灯笼,那红色就如同洒落了一把细碎的朱砂,为这条古巷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又迷人的色彩。
“林师傅,有件东西想麻烦你给瞧瞧。” 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人缓缓走进店内。老人手中紧紧攥着一个油纸包,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些许泥点,看得出他一路走来的匆忙与急切。“这是我老伴的遗物,一块民国时期的狐形玉佩,不小心裂了道缝,我就想着修修,也好留个念想。”
当老人轻轻打开油纸包时,一股淡淡的檀香悠悠飘出,萦绕在空气中。只见那玉佩呈现出温润的羊脂白色,雕刻成一只半蹲姿态的狐狸模样,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狐耳的尖端点缀着一抹淡淡的粉色,仿佛带着生命的灵动,尾巴巧妙地蜷成一个圈,圈中藏着一个小巧的 “晚” 字,别具匠心。然而,一道裂痕从狐背蜿蜒延伸至尾巴,破坏了这份完美,就像是被人不慎摔落所致。林砚赶忙拿起放大镜,凑近仔细观察。只见玉佩的边缘缠绕着几根细如发丝的红绳,绳结竟是民国时期颇为流行的 “同心结”,只是岁月的侵蚀,让它褪去了曾经的艳丽,变得有些发白。
“这玉的质地相当不错,看这雕工,应是 ‘苏派’ 的手艺,大约是民国二十年左右的物件。” 林砚一边说着,一边用指尖轻轻触碰了一下玉佩。刹那间,一阵凉意袭来,这凉意并非玉石本身那种寻常的冰冷,而是如同手贴在刚从井里捞出来的瓷碗上,丝丝凉意顺着指缝迅速往手腕攀爬,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老人家,我想问问,这玉佩原来的主人,当年是从事什么营生的?”
老人缓缓坐在竹椅上,接过林砚递来的菊花茶,轻抿一口后,声音略带沙哑地说道:“我老伴名叫苏晓棠,她奶奶便是民国时期的苏晚。听说当年苏晚在巷口开了一家 ‘晚记玉铺’,专门雕琢售卖玉佩。1937 年的那个夏天,玉铺突然着了大火,苏晚当时抱着这块玉佩跑出去后,就再也没了音讯。这块玉佩是去年我们收拾老房子的时候,在房梁上偶然发现的。”
老人离开后,林砚将玉佩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修复台上,刚拿出特制的胶水准备修复,窗外陡然刮来一阵风,木门上的铜铃 “叮铃” 清脆地响了三声,与此同时,桌上的账本 “哗啦” 一声自动翻到了最后一页。令人诧异的是,原本空白的页面上,竟凭空出现了一个淡红色的爪印,那形状赫然像是狐狸的爪子,指甲尖上还沾着些许玉屑,仔细一看,竟与玉佩裂痕处掉落的玉屑一模一样。
“真是奇怪了。” 林砚揉了揉眼睛,试图确认自己是否看错,然而那爪印依旧清晰地存在着。他伸手拿纸巾擦拭,不仅擦不掉,爪印反而晕开成一层淡红色的雾气,如同轻柔的薄纱,缓缓朝着玉佩飘去,而后竟钻进了玉佩的裂痕之中。林砚赶忙凑近玉佩,凝神细听,竟听见极其细微的 “吱吱” 声,那声音仿佛是小狐狸在低声叫唤,声音轻柔却又清晰可辨,从中似乎能听出一丝委屈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