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章,专门讲的是骨伤的治疗,里面详细记载了如何用针灸配合草药,治疗各种骨折和畸形,甚至包括陈九河这种陈旧性的膝骨错位。
陈九河的心跳得飞快,他看着自己那条拐腿,眼里第一次燃起了希望。或许,秦墨说的是对的,他的腿,真的有救。
但他没有立刻给自己治疗。秦墨的医案里说,医者最忌自医,因为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容易判断失误。他决定先从别人的病治起,积累经验,也磨练心性。
从那以后,陈九河更忙了。白天,他在破庙里给穷苦人瞧病,晚上,就着微弱的油灯研读秦墨的医案,常常读到深夜。他把秦墨的治法和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医术日渐精进。
有一次,邻村有个产妇难产,请来的稳婆束手无策,产妇已经奄奄一息。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请陈九河。
那时的规矩,男医生是不能进产房的。陈九河站在门外,听着产妇痛苦的呻吟,急得满头大汗。他想起秦墨医案里记载的“催生针法”,可以通过刺激产妇的合谷、三阴交等穴位,促进子宫收缩。
“让稳婆按我说的做。”陈九河隔着门对里面喊,“取银针,刺合谷穴三分,三阴交穴五分,留针一刻钟……”
稳婆半信半疑,但看着产妇越来越虚弱,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按照陈九河说的做了。一刻钟后,产房里传来婴儿响亮的哭声。
产妇的家人感激涕零,送来半袋小米和几个鸡蛋。这是陈九河行医以来,收到的最像样的诊金。
“陈先生,您真是活菩萨啊!”产妇的丈夫激动地说。
陈九河摆了摆手,心里却有些感慨。以前在太医院,他瞧不上这些“旁门左道”的针法,觉得只有经书上的才是正统。可现在他才明白,能治病救人的,就是好医术。
随着治好的人越来越多,“陈拐子”的名声渐渐传开了。人们不再叫他“陈拐子”,而是尊敬地叫他“陈先生”。甚至有城里的人,听说了他的名声,特意来破庙找他瞧病。
陈九河的生活渐渐好了些,能吃上饱饭了,也攒下了一些钱。但他心里始终记得秦墨的话——医人先医己。他知道,要想真正走出过去的阴影,不仅要治好腿,更要解开心里的结。
二、妙手回春,声名鹊起
开春的时候,永定门来了个大人物——新任的顺天府尹李大人。李大人年近五十,却得了个怪病:每天午后就开始发烧,浑身无力,吃了多少名贵药材都没用,太医院的御医也束手无策。
李大人的管家听说了陈九河的名声,虽然觉得让一个瘸腿的民间医生给大人瞧病有些不妥,但实在没办法,还是硬着头皮来请陈九河。
“陈先生,我家大人的病,太医院的御医都没辙,您……您能行吗?”管家看着破庙里简陋的环境,还有陈九河那条拐腿,心里直打鼓。
陈九河正在整理药材,闻言抬起头:“病不挑医生,我且去看看,能不能治,得看过才知道。”
跟着管家到了府尹衙门,陈九河被领到李大人的卧房。李大人躺在床上,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果然在发烧。陈九河上前给李大人把脉,脉象浮数,却又带着一丝沉滞,不像是普通的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