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景然摇摇头,眼里带着温柔:“都过去了。现在你回来了,我们还能一起整理爷爷的手稿,一起做我们喜欢的事,就够了。”
林疏看着他,心里充满了感激。她知道,是温景然的坚持和等待,让他们还有机会重新开始。她看着桌上的古籍和手稿,忽然觉得,这些故纸堆里的时光,不仅承载着祖父的心血,也承载着她和温景然的感情。它们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之间被误会锁住的门,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彼此,也找回了对古籍的热爱。
夕阳西下,桂花的香气飘进窗里,落在摊开的手稿上。林疏和温景然坐在长桌前,一起看着祖父的手稿,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整理手稿的路还很长,出版的过程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他们在一起,就有勇气面对一切。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藏在墨痕里的旧时光,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走过未来的每一段路。
第三章:残页间的新约定
霜降那天,苏州下了场小雨,细密的雨丝打在“敬文斋”的木窗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林疏撑着伞站在巷口,看着青石板路上的水洼映出檐角的飞翘,忽然想起四年前某个雨天,她和温景然在出版社门口共撑一把伞,他把伞往她这边倾,自己半边肩膀都湿了,却笑着说“古籍怕潮,人也怕,你可别感冒”。
指尖无意识地摸了摸帆布包里的桂花糕——是她早上特意热过的,用保温盒装着,还带着温乎气。这半个月来,她每天都带着祖父留下的吃食来工作室,有时是桂花糕,有时是芝麻糖,温景然总会在她进门时,把泡好的热茶递过来,茶里的桂花还是去年晒干的,甜香总绕着鼻尖不散。
推开门时,雨丝跟着飘了进来,温景然正坐在长桌前,手里拿着放大镜,对着一页残损的古籍细细查看。他没穿往常的浅灰色工作服,换了件米白色的针织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还沾着点浆糊的痕迹。听到开门声,他抬头看过来,眼底的专注瞬间化成软和的笑意:“来了?外面雨大吗?”
“还好,就是路有点滑。”林疏把伞靠在门边,从包里拿出保温盒,“今天带了爷爷做的芝麻糖,我妈妈说这是爷爷以前过年才做的,你尝尝?”
温景然放下放大镜,起身接过保温盒,指尖碰到盒壁的温度时,嘴角弯得更厉害:“小时候去爷爷家,他总把芝麻糖藏在罐子里,说要等我考了好成绩才给吃。”他打开盒子,芝麻的香气混着糖的甜意飘出来,他捏起一块放进嘴里,眼睛亮了亮,“还是以前的味道,比外面买的香多了。”
林疏看着他孩子气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她走到长桌前,目光落在摊开的古籍上——是一卷唐代的《金刚经》残卷,纸页已经泛黄发脆,边角还有虫蛀的孔洞,温景然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挑着残页上的碎纸。
“这卷残卷是上周一位老先生送来的,”温景然注意到她的目光,轻声解释,“说是家里传下来的,文革时被烧了大半,只剩下这几页,想让我尽量修复。”他指着残页上的字迹,“你看,这字是柳体,笔画刚劲,应该是唐代的摹本,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