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跟鞋还塞在包里。今天我没穿。

我买了双平底鞋,灰色帆布,舒服得像踩在云上。

也许从今晚开始,我不再是为了应付谁而活着。

也许,我真的可以试试——按自己的节奏,走完这六十年。

第2章 相亲局上的预言救了我的场

我被母亲“押送”到国贸这家网红餐厅的时候,天还没黑透,但玻璃幕墙外的霓虹已经亮得刺眼。

她一路上反复确认我有没有补口红、衬衫领子有没有翻好,语气像在检查一件即将上架的商品。

“这次真不一样,”她压低声音,“海归,金融,年薪百万起步,有房无贷,连你王阿姨都说配得上你。”

我笑了笑,没说话。心里只记得昨晚手机弹出的那条推送:

周末18:30,国贸某餐厅,相亲对象抵达。身份识别中……

推门进去时,男人已经坐在靠窗位,西装笔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面前摆着一台MacBook,屏幕亮着。

“林薇?”他抬头,眼神精准地扫过我的脸和衣着,像是在核对资料。

“周正言。”他起身握手,掌心干燥,力度适中,“抱歉开了电脑,刚结束一个跨境会议。”

我们落座。

服务生递来菜单,我还没翻开,他就把笔记本往我这边推了推。

“这是我们对未来五年生活的规划草案,你可以看看适不适合自己。”

我盯着屏幕,一时没反应过来。

那是一张Excel表格,标题写着《家庭发展路径与资源配置模型》。

里面有“购房升级节点”、“子女教育基金启动时间”、“配偶职业稳定性评估系数”,甚至还有一栏叫“生育时间轴”——标注了“最佳窗口期:30-32岁”,旁边附带风险提示:“每推迟一年,妊娠并发症概率+7.6%”。

胃里猛地一紧。

这不是相亲,是述职答辩。

我扯出个笑:“你挺认真。”

他点头,神情坦然:“感情要理性经营,否则就是消耗。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情绪决策毁掉原本可以很好的关系。”

空气开始变重。

我想起大学时写论文,导师说“别让感性污染逻辑”,可没人告诉我,生活也不能这么写。

正想找个借口离席,手机在包里轻轻震了一下。

我没掏出来,但我知道是谁。

它来了。

指南推送:

警告:对方即将提及“女性最佳生育年龄”,触发焦虑值上升。

回击选项①:‘你觉得人生是用来按计划执行的Excel吗?’

②:‘你这么擅长管理风险,怎么不去买指数基金?’

推荐使用①,情绪反击效率最高。

我指尖发麻。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它说得太准了。

几乎就在下一秒,周正言端起水杯,淡淡道:“其实从生物学角度看,女性三十岁后……”

我忽然抬头,打断他。

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你觉得人生是用来按计划执行的Excel吗?”

他愣住。

水杯悬在半空,眼神像是系统突然跳出404错误。

整个世界安静了两秒。

然后他皱眉:“我只是希望双方都能清醒地看待问题。”

“我也清醒。”我说,“但我不是你的项目KPI。”

他没再说话。

后来结账时说了句“你很有个性”,语气像在评价一份不太符合预期的尽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