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间,她习惯性地锁上手机屏幕,打开购物APP和二手交易平台,像完成某种每日功课般,浏览着新发售的款式或是别人转让的稀有款。购买的行为本身,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自救,一种快速切换情绪频道的捷径。点击,下单,支付。又是一次微小而确定的情绪提振。她的办公桌一角,也摆着几只迷你Labubu,当她感到焦虑、需要短暂放空时,就会伸手去摩挲它们光滑冰冷的表面,仿佛那是什么能吸收负能量的灵石。
她的生活,逐渐围绕着这些潮玩的发售日历、拍卖周期和二手市场价格波动而运转。她会为了抢一个首发款定好闹钟,提前五分钟就进入战斗状态,严阵以待;会为了一个心仪的隐藏款,花费大量时间在社群里与人交换信息、讨价还价;会因为错过一个限量版而懊恼沮丧好几天,仿佛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也会因为意外抽到隐藏款而高兴得像中了彩票,觉得今天是自己的幸运日。
情绪,像提线木偶般被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牢牢牵动着。她以为自己掌控着它们,实际上,却是资本和营销策略,通过它们在她情感的弦上跳舞。收集,从一种爱好,演变成一种强迫症,一种逃避现实的完美借口。她越来越少参加同事间的聚餐,用“要赶稿”或“有约了”推脱;拒绝了朋友推荐的、可能拓展社交圈的活动,觉得那种场合既累人又无效;甚至连远在家乡的家人打来的关心电话,也常常因为正忙于浏览潮玩信息或沉浸在到货的喜悦中而变得敷衍了事。她的社交圈在急剧缩小,而Labubu的领地却在不断扩大,逐渐填满了她除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空间和情感缝隙。
这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塑料小人用它们无辜的眼神和承诺般的“陪伴”话语,悄无声息地吞噬了她的孤独,也一并吞噬了她的现实生活、社交能力和财务健康。她躲在这个由自己构建的、看似安全的堡垒里,以为找到了治愈孤独的良方,却不知孤独正在以另一种更庞大的形态,在她内心悄然生长。她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正被这些精致的物品一点点蚕食、替代。
3 临界点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六的清晨。林晚前一天晚上为了抢一个海外首发的新系列熬到凌晨,此刻正沉浸在睡梦中。一阵急促而不耐烦的敲门声像冰水一样浇醒了她。门外站着的是房东,一位面色总是很严肃的中年女人。
房东是来收下一个季度房租的,同时用一种不容商量的口吻提出,由于周边房价和租金普遍上涨,她这里的租金也需要调整,涨幅高达百分之二十。
林晚的睡意瞬间被惊飞了。她的大脑一片空白,下意识地计算着数字。她刚刚为了一只极其罕见的“骷髅Labubu”版本花掉了一大笔钱,银行卡里的余额别说支付涨价后的租金,连原来的数额都显得捉襟见肘。她脸上堆起尴尬的笑容,试图解释,请求宽限几天,甚至暗示能否少涨一点。
“林小姐,我知道你收入不错,看看你这一屋子的……”房东的目光越过她,扫了一眼那面引人注目的Labubu墙,眼神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审视,“……收藏品。现在市场行情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下周内如果交不上,那我就只能按规定办事,请你们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