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的右下角,写着两个小字:予诺。
他才知道,她叫苏予诺。
第二章 笔记本里的速写,没说出口的话
2013年的夏天,杨昱恒去了很多次予诺书店。
有时是下午,他抱着刚借的建筑书,坐在小凳子上看,苏予诺就在柜台后整理书,偶尔抬头看他一眼,眼神像巷尾的风,轻轻的,不打扰。有时是傍晚,他会带一个刚买的烤红薯过去,分给苏予诺一半,红薯的热气裹着甜香,飘满整个小店。
苏予诺的书店,更像个藏在巷尾的秘密基地。来的大多是熟客,有放学的小孩,来借漫画书;有退休的老人,来读报纸;还有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来躲一躲小镇的喧嚣。苏予诺从不催他们买东西,只是偶尔递一杯温水,或者在他们看书累了的时候,说一句“歇会儿吧,别伤了眼睛”。
杨昱恒考上了省城的建筑系,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第一时间去了书店。苏予诺正在给一盆多肉浇水,听见他说“考上了”,眼睛一下子亮了,比柜台后的台灯还亮。
“太好了!”她放下喷壶,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递给她,“这个给你,你学建筑,肯定要画草图,这个本子纸厚,不容易透墨。”
笔记本是淡绿色的,封面上印着一棵小小的梧桐树,和巷尾的那棵一模一样。杨昱恒接过笔记本,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暖烘烘的。他想说“谢谢你,予诺”,还想说“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突然想起母亲说的话,“你爸走得早,妈一个人带你不容易,到了省城要好好读书,先立业,再想别的。”
他怕自己给不了她承诺,怕耽误她。
苏予诺好像看出了他的犹豫,只是笑了笑,转身去拿了一本《小王子》,递给她:“这个也给你,想家的时候,或者累的时候,看看这个,会好一点。”
那天晚上,杨昱恒在笔记本的第一页,画了予诺书店的柜台,还有柜台后那个穿浅蓝连衣裙的姑娘。他画得很认真,连她睫毛上的光影都细细描了出来。画完后,他在旁边写了一行字:“巷尾的暖光,是我见过最好的夏天。”
开学前一天,杨昱恒去书店告别。苏予诺送他到巷口,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她烤的饼干,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她的手机号:“到了省城,给我报个平安。要是有什么事,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杨昱恒接过布包,指尖碰到她的手,还是凉丝丝的。他点点头,想说“我会想你的”,但最终只说了一句“你照顾好自己”。
他骑着自行车走的时候,没回头。但他知道,苏予诺一定还站在巷口,看着他的背影,像一盏暖黄色的灯,照亮他走的路。
到了省城后,杨昱恒每天都很忙。建筑系的课程比他想象中难,画图、做模型、赶作业,常常忙到凌晨。但他每天都会给苏予诺发一条微信,告诉她“今天画了一张草图”“今天吃了一碗牛肉面”“今天天气很好”,苏予诺也会回复他,有时是“书店今天来了个可爱的小孩”,有时是“巷尾的梧桐叶落了”,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笑脸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