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出殡在晌午。苏晚披麻戴孝,跟着送葬队伍往后山走。人群后面挤进来个人,苏晚抬头,是个穿白衬衣的年轻男人,眉眼清俊,手里拿了本书。

他挤到她身边,“我是镇小的语文老师沈砚。”他压低声音,“我借过你奶奶的《镇志》,发现里面缺了一半。”话音轻得像雾,又从书里摸出张纸条塞给她,指尖相触时,她注意到他无名指内侧有道淡疤,像被什么尖利物划的。

沈砚声音低得只有两人能听见:“夜里别留灯,雾会来找‘阿晚’。”

他没再多言,随着人流退到后面。苏晚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二叔说过,沈砚的爷爷是上一任庙祝,三年前死在庙里。

棺材很沉,八个抬棺匠额角冒汗。行至半山腰,最前面的王伯突然踉跄,棺材“哐当”撞在碑角,裂开条细缝。苏晚踮脚望去,奶奶的手从寿被里滑出来,右手食指不自然地翘着,直指后山最浓的雾霭处。

山风卷着雾涌来,吹得魂幡簌簌作响。

第二章:镇灵庙

夜里,苏晚躺在奶奶的老床上,她想起了白天沈砚的话:

“夜里别留灯,雾会来找‘阿晚’。”

于是她摸黑爬起来,借着月光翻出沈砚给的纸条。

纸条展开,是行潦草的字:“明早,镇灵庙。”背面画着幅简笔画:一座庙门,门上歪歪扭扭画着纹路。

这纹路,和奶奶盒子里的那半个白色石头一模一样。

苏晚攥紧纸条,心跳如擂鼓。窗外的雾更浓了。

清晨,苏晚推开奶奶家的木窗,湿冷的雾气裹着泥土的清新涌进来,她整理好自己,用红绸布包住那半个白色石头,螺旋纹在晨光里泛着幽光,像只眯起的眼睛。

“晚晚,来喝碗姜茶。”隔壁王婶端着瓷碗跨进院子,卷发上沾着雾珠,“你奶奶生前最惦记这口,我今早特意去灶房温着。”她嗓门依旧大,可苏晚注意到她眼神躲闪,碗沿在桌沿磕出轻响,“昨儿抬棺时……那棺材缝.......挺不吉利的,晚丫头,你可得多小心呐,别乱碰你奶奶的东西。”

苏晚捧碗的手顿了顿。

她知道王婶这个人爱嚼舌根,她赶紧喝完,找了个理由溜了。

王婶直直的看着苏晚远去的背影,低声呢喃道:“这丫头命硬,奶奶走了她还带那块石头。”

镇灵庙在后山脚,青石板路被雾泡得发滑。苏晚踩着水洼走,远远望见庙门半开着,门环上的铜绿被雾浸得更深。

沈砚从庙的另一侧里走出来,手里攥着笔,在本子上记着歪扭的碑文:“山崩封洞,立庙镇邪……”

“这庙是1987年后建的,”沈砚翻出怀里的《雾隐镇民俗志》给苏晚介绍道,泛黄的书页上贴着剪报,“当时矿难死了18人,镇政府说是‘山神震怒’,就修了这庙。”他用铅笔圈住一段字,“我爷爷当年是庙祝,他说……这庙供的不是山神,是镇住‘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苏晚说着摸出了红绸布包住那半个白色石头,“跟这个石头有关吗,奶奶遗物”

沈砚拿到手里,仔细观察了一番,“这个螺旋纹.....跟这个镇灵庙的图案一模一样”,他眼睛闪过一丝光,“我们去问问庙祝阿公吧,他在1987年矿难后参与重修庙,他应该知晓镇灵庙秘密图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