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灰墙上的第一笔色彩
傍晚的风穿过城市缝隙,带着水泥与尘土的气息,吹过城西那片老旧的居民区。
夕阳斜斜地切过楼宇之间的空隙,将斑驳的墙面染成一片暖橘,却又在转瞬之间被迅速蔓延的暮色吞没。
林砚从工地下来时,肩上的肌肉像被锤子砸过一样发酸。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脚沾着灰浆,脚上的胶鞋早已磨出裂口,每走一步都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手里攥着一瓶快见底的矿泉水,瓶身被捏得变形,仿佛是他此刻心情的写照——压抑、干渴、濒临崩溃。
他拐进一条小巷,准备抄近路回那套父母留下的毛坯房。
那房子在六楼,没有电梯,楼梯间灯泡坏了三个月,他早已习惯在黑暗中摸索着上楼。
房子没装修,没家具,四面墙空荡荡的,连灯都是临时接的,电线裸露在墙角,像一条条蜿蜒的伤疤。
但那是他唯一的“家”——一个没有温度、没有回音的地方,却承载着他全部的孤独与记忆。
巷口,有个女孩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支着画板。她低着头,发丝被风吹起,轻轻拂过纸面,像一首无声的诗。她正在画巷子尽头那堵爬山虎的墙。
那墙原本斑驳不堪,水泥剥落,砖块裸露,可她笔下的墙,却像被夕阳点燃了,绿意与砖红交织,藤蔓如血脉般蔓延,竟透出一种近乎温柔的生命力。
林砚停下脚步。
他从没见过有人画这种地方——破旧、灰暗、毫无美感。
可她笔下的墙,却仿佛在诉说一个被遗忘的故事。他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直到女孩察觉到视线,抬起头。
“要画张速写吗?”她轻声问,声音像春日里第一缕融化的雪水,“十块钱。”
林砚摇头,转身要走。
“等等。”她忽然说,声音不大,却像一根细线,轻轻勾住了他的脚步,“你……看起来很累。”
他顿住,没回头。
“我叫苏晚。”她笑了笑,眼睛弯成月牙,“你像我画过的某个人。”
他终于回头,看了她一眼。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裙,脚上是一双旧帆布鞋,膝盖上沾着颜料。她的眼神很干净,像雨后的玻璃,映着天光,也映着他疲惫的影子。
“林砚。”他说,声音沙哑,像被砂纸磨过。
那天他没给钱,也没画像。但他多站了十分钟,看她把那堵墙画完。
她收笔时,递给他一张小纸条:“如果你哪天想画自己,来找我。”
他把纸条塞进兜里,走回毛坯房。
开门时,灰尘在斜照的夕阳里飞舞,像一场无声的雪。
他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掏出那张纸条,看了很久。十块钱,是他一天的饭钱。可他想,也许,他可以省下这十块钱,换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第二天,他去了。
她还在老地方,带着新的画本,旁边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豆浆。
她抬头看他,笑了:“你来了。”
“我想画。”他说。
她惊讶,然后笑了:“你确定?我可不会美化。”
“我不需要美化。”他说,“我只想被看见。”
她没再问,只是让他坐在小马扎上,阳光斜照在他脸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