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更加拼命地工作,主动要求加班。因为只有让身体极度疲惫,才能让大脑停止思考,才能暂时忘却家庭的索求和内心的空洞。她的工资,除了留下最基本的生活费,几乎全部寄回了家里。汇款单的附言栏,从一开始简短的“女儿秀兰”,到后来只剩下冰冷的“林秀兰寄”。她不再在信里诉说任何关于自己的事情,因为知道得不到回应,父母的回信,内容总是围绕着秀华学手艺的进展、家里又需要什么开销、以及催促她下次多寄点钱。
她的青春,在缝纫机的哒哒声中,在剪刀开合的微光里,被一点点磨损,消耗。像车间里那些飞速旋转的纱锭,看似忙碌,却只是在原地打转,找不到出口。
第十三章:命运的岔路口(命运的邂逅)
厂里接了一批外贸急单,全车间加班加点。这天晚上,秀兰因为连续加班,有些头晕,去洗手间用冷水冲了把脸。回来时,在车间门口,不小心与一个匆匆走进来的人撞了个满怀。
“对不起!”两人几乎同时开口。
秀兰抬起头,看到一个穿着白衬衫、戴着眼镜的年轻男人。他看起来二十三四岁,气质斯文,与车间里那些满身线头、面色疲惫的工人截然不同。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像是厂里的文员或者技术员。
“没关系,是我走得太急了。”男人扶了扶眼镜,看清秀兰的脸时,眼神里闪过一丝讶异。这个女孩虽然穿着朴素的工作服,脸色有些苍白,但眉眼清秀,眼神里有一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沉静和倔强。
秀兰低下头,匆匆说了声“不好意思”,便快步走回了自己的工位。
她并没有把这个小插曲放在心上。然而,几天后,她在厂区的小书店蹭书看时,又遇到了那个男人。
“你好,又见面了。”男人主动打招呼,笑容温和。
秀兰有些拘谨地点了点头。
“你喜欢看书?”男人看着她手里拿着的《平凡的世界》。
“随便看看。”秀兰的声音很轻。
“这本书很好。”男人似乎并不介意她的冷淡,“孙少平和你一样,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路。”
这句话,轻轻触动了秀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抬起头,有些惊讶地看着他。
就这样,他们算是认识了。男人叫陈致远,是厂里新来的技术员,大学毕业,家就在本省的一个地级市,父母是中学教师。他为人谦和,没有一般“城里人”和“大学生”的架子。
陈致远似乎对秀兰这个安静而特别的女孩很感兴趣。他会找机会和她聊天,借书给她看,在她加班晚了的时候,会“恰好”路过,塞给她一个面包或者一盒牛奶。他的关心是温和的,有分寸的,不像李卫东那样带着同病相怜的热切,而是带着一种欣赏和怜惜。
秀兰冰封的心湖,再次被投入了一颗石子。陈致远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了她灰暗逼仄的世界。他让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一种有知识、有尊重、有温暖的可能。她开始在意他的看法,会因为他一句简单的夸奖而心跳加速,会偷偷期待与他的每一次“偶遇”。
这是一种与对李卫东朦胧好感截然不同的情感。它更具体,更让她向往,也……更让她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