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对父母,

对这世间,

每一个等你开口的人。

一句‘好’,

一句‘辛苦’,

一句‘多吃点’——

都是山谷中的回声,

你说了,

它便回来,

带着风,带着光,

带着,

你从未察觉的暖。”

同一夜,芮宁将一张照片设为手机壁纸——

秦浩在窑口前低头看方案的侧影,

风掀起他的衣角,

像一只欲飞的鸟。

他写下备注:第一个,立刻回我“好”的人。

他打开朋友圈,发了人生第一条动态:

一张月光下的黄土坡,

配文:“张掖夜静,

有人说话,

有人回。”

秦浩秒赞。

戴晴评论:“像诗。”

李萧默默看了,

在搜索框打下:“如何开始一段对话?”

又删去。

她望着窗外,

忽然觉得,

这世界,

或许还有回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愁,未必无解。

一句回应,

便是截断春水的堤。

山谷无言,

因你开口,

它便回响。

人心亦然。

你若说“我在”,

世界,

便答:“我知。”

第四章·灯火阑珊

夜,深如墨。

敦煌的旅店孤悬于沙洲边缘,窗外沙丘起伏,如凝固的波浪。风在墙外低回,似有千言万语,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李萧独坐窗前,台灯一盏,光晕如豆,照着她摊开的稿纸。笔尖悬着,墨滴将落未落,像一颗迟迟不肯坠下的泪。

她写:

“人行于世,最怕的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说了,却如石沉沙海。

我写三千字,

你回一个‘嗯’;

我寄整夜思,

你只道‘忙’。

原来最深的孤独,

不是无人相伴,

是你已倾尽所有,

对方却连一句‘我读了’,

都不愿给。”

她停笔,望向窗外。

天边无月,唯余星子数点,冷光如刺。

她忽然觉得,自己像一座孤城,

城门紧闭,

而她,在城内,

一遍遍叩问:

有人在吗?

手机静卧桌角,黑屏如夜。

她不想点亮它——

怕看见未读消息的零,

更怕看见那条“已读”,

却无回音。

与此同时,芮宁在张掖的宿舍,翻看李萧的朋友圈。

她极少更新,可每一条,都像刀刻在石上,深而冷。

他刚看到她昨日发的一句:

“灯火可亲,

奈何,

无人问我粥可温。”

他盯着那行字,良久,指尖微颤。

他想起自己也曾彻夜写信,发给前女友,

等来的,只是一句“你太敏感”。

他想起母亲病重时,他发“我在医院”,

等了八小时,才来一句“知道了”。

他知道那种痛——

不是爱而不得,

是说而不闻。

他举起相机,拍下窗外张掖的夜景:

几盏路灯在风中摇曳,光晕模糊,

像一双欲言又止的眼。

他配上文字:

“今晚的星光,

好像在等你。”

发送。

收件人:李萧。

李萧正欲关灯,手机忽然亮了。

她一怔,翻开。

是芮宁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