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更新时间:2025-11-11 05:02:12

将作少府的官署,说是官署,其实就是几排连在一起的土坯房,墙缝里还能看见未压实的黄土,屋顶铺着层层叠叠的茅草,风一吹就簌簌作响。比起皇庄的工棚,也就胜在独门独院,还配了个勉强能生火的小厨房。但对于在南京合租老破小都得精打细算的三人来说,这待遇简直算得上“豪华官邸”了。

“管饭!真管饭!”魏梓捡捧着个粗陶碗,碗沿还缺了个小口,里面是黄澄澄的小米粥,配着一点黑乎乎的腌菜和几片难得的肉干,他吃得唏哩呼噜,嘴角沾着粥粒也顾不上擦,满脸幸福,“这比俺在淮安老丈人家吃得都好!俺那儿顿顿棒子面,半年见不着回肉星子!”他眯起单眼皮,尖下巴随着咀嚼动作一动一动的,看着格外满足。

唐强却没他那么乐观,扒拉着碗里的粟米饭,眉头皱得像拧成一团的抹布。他留着利落的短发,额前碎发垂下来遮住半只眼睛,透着股郁气:“饭是管了,可这没网没电的,手机快成砖头了。老子那车……怕是真要成废铁了。”他心心念念那辆白色网约车,车座套是他亲手缝的,方向盘上还缠着防滑的棉布,那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他在这个陌生时代唯一的现代念想。

吕堃相对冷静些,他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着根木筷,一边小口扒饭,一边在脑子里规划。他抬手摸了摸光溜溜的头顶,左脸颊的刀疤在油灯昏黄的光线下若隐若现:“强哥,车的事先放放,没电谁也没办法。当务之急是把系统任务完成,把土豆种下去。”他压低声音,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三个月,种不出土豆,咱们还得玩完。”

“种地?俺在行啊!”魏梓捡拍着胸脯,发出“咚咚”的闷响,“俺老家瓦岗,那也是靠天吃饭的地界!撒种、施肥、浇水,门儿清!交给俺,保管苗出得比谁都齐!”

吕堃点点头,老魏这股憨直劲儿和一身蛮力,现在确实是团队里的宝贵财富。他看向唐强:“强哥,你脑子活,嘴皮子也利索。咱们现在虽然被‘保护’起来了,但跟外面那些少府工匠、监工打交道,套近乎,搞点额外的好处——比如更趁手的工具,或者偷偷多弄点肉干,还得靠你。”

唐强叹了口气,把碗往桌上一放,瓷碗和木桌碰撞发出“哐当”一声:“行吧,既来之则安之。反正回是回不去了,总不能真被系统挫骨扬灰。老子就当在这秦朝……再就业了!好歹现在也算个‘匠作’,比开网约车听乘客瞎指挥强!”

第二天,吕堃就向负责管理他们的少府监丞提出,要在皇庄划块地种“海外仙种”。监丞得了赵高的吩咐,对这三个“仙师”的要求不敢怠慢,虽然心里嘀咕这海外仙山来的怎么还对种地这么上心,但还是很快在庄边划了一小块边角地——那里土块坚硬,平时连杂草都长得稀疏,大概是觉得给块好地也是浪费。

当吕堃从系统空间里(假装从怀里摸索半天)掏出那包带着芽眼的土豆时,不光是监丞,连闻讯来看热闹的几个老农都傻眼了。那东西圆滚滚、黄扑扑的,表面坑坑洼洼,还鼓着几个不起眼的小芽,看着就不像能吃的样子。

“吕……吕丞,此乃何物?似芋非芋,似薯非薯,还带着……眼睛?”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拄着锄头,眯着眼指着土豆的芽眼,一脸困惑。他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玩意儿。

“此物名曰‘土豆’,乃海外高产仙种,耐贫瘠,易成活,亩产……咳咳,反正比粟米高得多!”吕堃硬着头皮吹嘘,他也不知道秦朝的亩产具体多少,但土豆的产量碾压这个时代的谷物是肯定的,这牛吹得有底气。

“高产?”老农们面面相觑,将信将疑。在他们看来,地里能长出粟米、麦子就谢天谢地了,这奇形怪状的东西能比祖宗传下来的作物还厉害?怕不是什么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

魏梓捡可不管那么多,撸起袖子就开干。他按照吕堃转述的系统种植说明——切块,保证每块都带芽眼,埋在土里要保持间距——吭哧吭哧地开始刨坑下种。他那股认真劲儿,弓着身子,抡着木锹,每一锹都砸得实实的,倒真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农。

唐强则发挥他开网约车时练就的社交(忽悠)能力,围着监丞和那几个老农转,一口一个“老哥”“老丈”,从天气收成聊到家长里短,顺便打听将作少府里有没有什么“库存好料”或者“闲置工具”。可惜,秦朝律法严苛,物资管理跟铁桶似的,小吏们个个都像揣着定心丸,油盐不进。他暂时没捞到什么油水,倒是混了个脸熟,至少没人再拿看疯子的眼神看他们了。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又略显枯燥的“科研种田”中一天天过去。

吕堃除了偶尔去查看土豆的生长情况(大部分时间由魏梓捡负责照料,他比照顾亲儿子还上心),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系统上。那10点文明点数他像揣着碎银子似的舍不得乱花,天天对着商城列表里那些灰色图标流口水——“初级力学原理详解”“基础化学入门”“简易齿轮传动装置”……这些东西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能改变时代的神器,可惜都贵得离谱,最便宜的“初级木工技巧(体验版)”都要50点,他这点点数连塞牙缝都不够。

他也尝试过跟系统沟通,询问如何返回现代,或者这个“三体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系统永远只有冷冰冰的提示:【权限不足】或【请宿主专注于当前文明等级提升】。

唯一的收获是,他通过不断“意念接触”系统,发现科技树上除了已点亮的,还有一些极其黯淡、几乎看不见的分支,比如“能量应用”“信息传递”“生物科技”等等,光看名字就让他头皮发麻。这哪是搞基建,这是要在秦朝造火箭啊!

期间,赵高来过两次。一次是询问曲辕犁的推广情况,吕堃只能含糊地说需要培训熟练工匠,还得给点时间。另一次,赵高坐在马扎上,慢悠悠地喝着茶,意味深长地提起了唐强的“铁马”和吕堃的“电驴”,暗示陛下对此念念不忘,还想看看这“钢铁坐骑”到底能跑多快。

唐强当时脸都绿了,支支吾吾说“仙力”尚未恢复,需要静养。吕堃也赶紧帮腔,说这坐骑需要特殊的“天外陨铁”和“雷击木”才能补充能量,眼下还在寻找材料,把赵高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摸着胡子半天没说话。

“堃子,这么骗他,能行吗?”赵高走后,唐强忧心忡忡,蹲在地上画圈圈,“那可是赵高啊,历史上出了名的奸臣,心眼比筛子还多,万一被他看出破绽……”

“不行也得行,拖一天是一天。”吕堃也没办法,蹲在他旁边,看着远处魏梓捡正在给土豆苗浇水的背影,“等土豆种出来,有了实实在在的功劳,咱们说话才能有点分量。到时候就算他知道咱们在忽悠,也得掂量掂量。”

时间飞逝,转眼两个多月过去。皇庄那块边角地上的土豆苗长势喜人,绿油油一片,叶片宽大厚实,把原本光秃秃的土地盖得严严实实,让最初怀疑的老农们都啧啧称奇,路过时总要多瞅两眼。

然而,就在土豆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一天夜里,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屋顶上噼里啪啦响,没过多久,竟然还夹杂着冰雹!

“不好!土豆!”吕堃从床铺上惊坐而起,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那些快要成熟的土豆。系统资料里说过,土豆快成熟时怕涝更怕砸,这冰雹要是下大了,苗一毁,就全完了!

三人顾不上穿雨衣(秦朝也没这玩意儿),抓起旁边的蓑衣就往地里冲。雨水瞬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服,冰冷的冰雹砸在身上生疼。只见原本整齐的土豆苗被冰雹打得东倒西歪,有些叶片都被打烂了,地里也开始积水,眼看就要把土豆淹了。

“快!排水!把水排出去!”吕堃大喊,声音在风雨中都变了调。

魏梓捡二话不说,抄起旁边放着的木锹就开始挖排水沟。他光着膀子,雨水混着汗水顺着黝黑的皮肤往下淌,冰雹砸在背上留下一个个红印子,他却像没感觉似的,抡着锹一下比一下狠。唐强和吕堃也赶紧帮忙,用手扒,用脚踹,怎么快怎么来。雨大路滑,唐强一个不留神,脚下一崴,摔了个屁股墩,泥水溅了满脸。

“妈的!老子在南京开网约车,就算是暴雨天也能躲在车里吹空调,哪受过这罪!”唐强骂骂咧咧地爬起来,抹了把脸,继续用手挖泥。

三人顶着暴雨冰雹,忙活了大半夜,总算挖通了几条排水沟,地里的积水慢慢退了下去,保住了大部分土豆苗。魏梓捡更是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站在风口,用身体挡住最猛的冰雹,给几株看着最惨的苗子当“保护伞”,直到雨小了才肯挪开。

等到雨停,天边泛起鱼肚白,三人都成了泥猴子,累得瘫坐在地,互相看着对方狼狈的样子,相视苦笑,却又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

“老魏,你这身板,真不是盖的。”唐强喘着粗气,拍了拍魏梓捡结实的肩膀,手上的泥全蹭了上去。

魏梓捡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两排白牙:“没啥,种地嘛,靠天吃饭,就得勤快着点。这点雨,不算啥。”

经过这一夜,三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更近了一步,不再是单纯的难兄难弟,多了点并肩作战的袍泽之情。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他们是彼此唯一的依靠。

又过了半个月,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在监丞、老农以及闻讯赶来的赵高注视下,魏梓捡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用木锹挖开一株土豆的根部。

当一个个鹅蛋大小、黄澄澄的土豆块茎被刨出来,滚落在泥土上,堆成一小堆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一株下面,竟然结了这么多果实?!圆滚滚的,看着就瓷实!

“这……这……”那个之前质疑的老农颤抖着手拿起一个土豆,掂量着,满脸的不可置信,“一株便能产如此之多?若是一亩地……那得收多少啊!”

赵高眼中精光爆射,他快步上前,拿起几个土豆仔细查看,又示意魏梓捡多挖几株。看了其他几株下面的收获,平均每株都有五六个大小不等的土豆,他脸上的笑容再也藏不住了。

“吕少府丞!”赵高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尖细的嗓音都变调了,“此物……此土豆,果真乃仙种!亩产几何?”

吕堃心里估算了一下,按秦朝的小亩(约合现在0.2亩)计算,他们这试验田的产量恐怕得有两三千斤(现代亩产),换成秦朝的计量单位,绝对是天文数字。他保守地说道:“回令官,若风调雨顺,精心照料,亩产应在……十石以上!”(他模糊记得秦朝一石大概六十斤,十石就是六百斤,实际上远不止,但这个数字已经足够震撼了)

“十石?!”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当时粟米亩产不过两三石,这土豆竟是数倍之多!而且看起来还不挑地,边角料都能长这么好!

【叮!任务“成功种植并收获一季土豆”完成!】

【奖励发放:初级土法水泥烧制技术(意念传输)。】

【文明点数+20。】

【新任务发布:利用现有材料,烧制出第一批合格的“水泥”。奖励:初级制碱法。时限:两个月。】

技术到手!吕堃心中大喜,感觉腰杆都挺直了不少。

赵高更是激动,立刻命人将收获的土豆好生保管,还亲自挑了几个最大最圆的,用锦布包好,快马加鞭回咸阳宫向秦始皇报喜去了。

没过几天,秦始皇的赏赐就下来了。吕堃官升一级,成了“将作少府”的中层官员,唐强和魏梓捡也各有赏赐,主要是几匹好布和一些金银。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下令,在关中地区择地大力推广土豆种植,并由吕堃全权负责“水泥”的研制工作,将作少府的资源优先调配!

一时间,吕堃三人在将作少府风头无两,那些之前对他们冷嘲热讽的小吏和工匠,现在见了面都得客客气气地喊一声“吕大人”“唐匠作”“魏匠作”。

有了秦始皇的旨意,资源和人力立刻充裕起来。吕堃根据系统提供的技术,开始指挥人手建造简易的水泥窑,收集石灰石、粘土、铁矿粉等原料。

这个过程同样笑料百出。唐强负责协调物资,秦朝的计量单位乱七八糟,什么“石”“斛”“钧”,搞得他头大如斗,不得不发挥他川普的感染力,跟各路小吏称兄道弟,送点从赏赐里匀出来的碎银子,才能把东西凑齐。

魏梓捡则成了建筑工头,带着一帮工匠和役夫,按照吕堃画的歪歪扭扭的图纸垒窑、粉碎原料。他那身力气和不怕脏不怕累的劲头,很快赢得了工匠们的尊重,都叫他“魏大力士”,愿意听他调遣。

烧制水泥需要控制火候,这对习惯了低炉温的秦朝工匠是个挑战。第一次烧制,火候没掌握好,温度太低,一窑原料大半烧成了废渣,敲开来看,还是松散的土块。

“完了,这下搞砸了。”唐强看着一堆黑乎乎的疙瘩,一脸沮丧地蹲在地上,“这要是让陛下知道了,会不会收回赏赐?”

吕堃也皱紧了眉头,系统技术虽然给了,但具体操作细节还得自己摸索,就像看菜谱做菜,知道放什么料,却掌握不好火候,照样做不出好菜。

“没事!堃哥!失败是成功他娘!俺们再来!”魏梓捡却干劲十足,一把拉起唐强,招呼着工匠们清理窑炉,“俺就不信了,这玩意儿还能比胸口碎大石难?碎大石还得找准位置呢,这烧水泥,多试几次总能摸着门道!”

在他的鼓动下,工匠们也重新振作起来,又开始准备原料。吕堃也沉下心,仔细回忆系统技术里的要点,反复调整配料比例和烧成温度,还让工匠们做了几个不同大小的陶管,用来控制进风量。

就在他们为了水泥焦头烂额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这天,吕堃正在窑口观察火色,一个穿着粗布襦裙但难掩清丽,年纪约莫十七八岁的女子,在一个老工匠的带领下走了过来。那女子梳着双丫髻,头上插着一支简单的木簪,脸上没施粉黛,却透着一股自然的灵气。

“吕少府丞,”老工匠是负责烧陶的,姓王,之前帮过他们不少忙,此刻他恭敬地说道,“这是小女,名唤青禾。自幼对烧陶制器有些兴趣,听闻大人在研制新物,非要来看看,涨涨见识,不知可否……”

吕堃抬头,正对上那女子好奇而大胆的目光。她不像一般秦朝女子那般见了陌生男子就低头羞涩,反而落落大方地行了一礼:“民女青禾,见过吕少府丞。听闻大人能以土石烧出坚如磐石之物,心中好奇,冒昧前来,还请大人勿怪。”

她的声音清脆,带着点关中口音,像山涧清泉流过石头,眼神清澈,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一点都不怕生。

吕堃愣了一下,穿越过来这么久,除了严肃的官吏和糙汉工匠,还是第一次有年轻女性主动跟他搭话,而且还是个对技术感兴趣的。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秦朝,可不多见。

“无妨,青禾姑娘请便。”吕堃摆了摆手,继续盯着窑火,随口解释了两句关于石灰石高温分解成氧化钙的原理,虽然知道她大概率听不懂。

让他意外的是,青禾竟然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点头,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虽然幼稚,但角度独特,显示出不错的观察力。

“大人,我看这火色,似乎比上次烧陶时更亮了些,呈白色,可是温度高了?”青禾指着窑口跳动的火焰问道,她家里烧陶,对火色变化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