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渐升高,驱散了清晨的薄雾,却也将泥泞大地上的水汽蒸腾起来,空气变得闷热而潮湿。良港村的幸存者们,如同勤劳的工蚁,在王宁的指挥下,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艰难却有条不紊地推进着重建的第一步。
东边的洼地里,赵大山领着十几个汉子,挥舞着残破的锄头和削尖的木棍,奋力挖掘着排水沟渠。汗水混着泥浆从他们古铜色的脊背上流淌下来,沉重的喘息声此起彼伏。沟渠沿着田地的边缘,像一条丑陋的伤疤,缓慢地向低洼处延伸,浑浊的积水顺着新挖的沟壑,汩汩地流向远方。每挖深一寸,就意味着脚下的土地能早一刻见到阳光,早一刻开始“晒垡压碱”的关键步骤。
村子的废墟上,李水生带着一群半大小子和妇人,在断壁残垣间仔细搜寻。倒塌的房梁被小心地抬出,相对完好的木板被收集起来;散落的竹竿被捆扎成捆;湿漉漉的茅草被摊开在稍高的地方晾晒。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将是重建家园、搭建临时窝棚的骨架。打谷场的废墟被清理出来,逐渐堆积起一座简陋的“建材山”。
山坡上,王宁亲自带领着陈老汉和几个年纪稍大、体力稍逊的村民,用简陋的工具挖掘着宝贵的“客土”。腐殖土混合着黄褐的山坡土,被小心翼翼地装进破筐、烂麻袋,甚至用破布兜着,一筐筐、一袋袋地运送到田边堆积起来。这些干燥、洁净的土壤,承载着改良盐碱地的希望。
营地中央,刘家嫂子带着几个妇人,将昨夜燃烧篝火留下的大量草木灰仔细地收集起来,用破布筛去未燃尽的炭块,得到细腻的灰白色粉末。她们小心地将这些“宝贝”装入几个勉强能用的破瓦罐里,等待撒入田地的时刻。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虽然缓慢,虽然艰苦,但每个人心中都憋着一股劲,一股从绝望中挣扎出来的求生之火。王宁穿梭在各个工点之间,时而指导挖掘沟渠的角度和深度,时而检查收集到的建材是否牢固,时而又跑到山坡上示范如何更有效地挖掘和运输客土。他的身体依旧单薄,脸色在烈日下显得更加苍白,但那双眼睛却始终明亮锐利,充满了专注和不容置疑的权威。
【源能:27/100】
【来源:灾后重建工作持续推进(+3)】、【“客土法”与“草木灰压碱”方案被村民接受并实践(+5)】、【初步分工协作效率提升(+2)】、【持续获得村民信任与依赖(+1)】
源能的持续增长,如同无声的鼓舞,让王宁疲惫的身体里重新注入了力量。他走到田埂边,看着被挖出的沟渠缓慢导走积水,看着阳光下渐渐裸露出来的、泛着灰白色盐霜的淤泥地表,眉头却微微蹙起。
“晒垡”需要时间,三五天是最低限度。但眼下,还有一件比等待土地干燥更紧迫的事情——灌溉。
洪水退去,地表积水看似很多,但很快就会渗入地下或被蒸发掉。而“压碱”之后掺入客土、撒上草木灰,都需要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混合均匀。更重要的是,王宁心中那个更大胆的计划——抢种一季速生、耐涝、能快速提供食物和绿肥的作物,如绿豆或荞麦——更需要稳定的水源进行灌溉!
良港村靠近玉带河,但河岸在洪水的冲刷下变得陡峭泥泞,且河面位置远低于田地。靠人力一桶桶提水灌溉?效率低得令人绝望,在村民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必须解决提水的问题!” 王宁在意识中呼唤系统,“检索:古代高效提水灌溉工具!适合当前条件!”
光幕瞬间刷新:
翻车(龙骨水车): 最符合需求!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脚踏或手摇)或畜力驱动,通过串连的木链(龙骨)带动一串刮板(板叶),在封闭的木槽(车身)中将水从低处连续提升至高处。效率远超戽斗、桔槔等原始工具! 结构相对清晰,可用木材、竹子为主要材料。
筒车: 利用水流冲击力驱动,自动提水。但需稳定水流和特定地形(落差),当前洪水刚退,玉带河水势不稳且浑浊,河岸地形也被破坏,不适用。
戽斗、桔槔: 效率过低,排除。
“龙骨水车!” 王宁瞬间锁定了目标。这东西在华夏古代农业史上堪称神器!结构原理他作为工科生理解起来毫无难度,关键是如何利用现有的简陋材料和工具,把它造出来!
他立刻调出系统提供的龙骨水车详细结构图、尺寸比例、传动原理动画,在脑海中反复拆解、模拟。核心部件:车身(长木槽)、主动链轮(大齿轮)、从动链轮(小齿轮)、龙骨(带板叶的木链)、脚踏板(或手摇曲柄)。
“材料…木材和竹子!村里废墟能找到!工具…只有几把豁口的斧头、卷刃的柴刀和锯子…精度要求不能太高,结构必须简化、坚固!” 王宁的大脑飞速运转,结合现场条件对标准结构进行“本土化魔改”。
“宁哥儿!你看这木头行不行?” 李水生兴奋的声音打断了王宁的思考。他扛着一根碗口粗、近两丈长的杉木跑了过来,这是刚从一处倒塌的房梁里拆出来的,木质还算坚硬,没有严重腐朽。
王宁眼睛一亮:“好!这根正好做车身的主梁!” 他指着图纸(在意识中),“水生,再去!找同样粗细、至少一丈长的木头,至少再要三根!还要一些手臂粗的硬木做链轮!对了,竹子!粗壮的毛竹!越多越好!”
他又看向正在指挥挖沟的赵大山:“大山叔!过来一下!有要紧事!”
赵大山抹着汗走过来:“咋了宁哥儿?沟挖得差不多了,再有个把时辰就能通到洼地了。”
“沟挖得好!但水排走了,我们还得想办法把水引上来浇地!” 王宁指着远处的玉带河,“靠人挑,累死也浇不了几亩地!我有个法子,能造个‘神器’,像龙吸水一样,把河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抽上来!”
“龙吸水?” 赵大山和围过来的村民都瞪大了眼睛,一脸难以置信。
“对!叫‘龙骨水车’!” 王宁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飞快地画了起来。他一边画,一边用最直白的话讲解:“看,这是一个长木槽,斜着架在河边,一头插水里,一头对着咱们的田。槽里面,是一串用木板做的‘刮板’,用结实的木链子连起来,像龙的骨头一样!两边有大木轮子(链轮)!人踩在轮子旁边的踏板上,像踩水车一样使劲蹬!轮子一转,就带动链子和刮板在槽里转!刮板从水里把水舀起来,顺着槽子就带上来了!水就从高处哗哗流到田里!”
王宁的讲解生动形象,配合着地上简陋却清晰的示意图,让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民瞬间理解了原理!虽然依旧觉得神奇,但不再是天方夜谭!
“这…这能成?” 赵大山看着地上那神奇的“图画”,呼吸都粗重了几分。如果真能造出来,那简直是神仙手段!
“能成!” 王宁斩钉截铁,“不过,这‘龙骨水车’造起来费工费力,需要最好的木头和手艺!大山叔,你是铁匠,也懂木工活,这事非你领头不可!水生,你带人全力配合大山叔找材料!其他人,挖沟、运土、收草木灰的活也不能停!”
“好!交给我!” 赵大山眼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焰,那是工匠面对挑战时的兴奋!他拍着胸脯,“只要宁哥儿你说咋造,我老赵就是把命豁出去,也给你把这‘龙吸水’弄出来!”
说干就干!王宁将脑海中的图纸和魔改方案详细地讲解给赵大山听,重点强调了关键部件的尺寸比例和连接方式。赵大山听得极其认真,不时提出一些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王宁则利用系统知识库和工科思维,一一给出解决方案。
很快,良港村废墟上最热闹的地方,变成了临时的“水车工坊”。赵大山成了总工程师兼首席木匠。他指挥着李水生等几个手脚麻利的半大小子,将收集来的木材按王宁要求的尺寸进行粗加工:用锯子截断,用斧头劈砍出大致的形状。
王宁则在一旁,拿着用炭条画在相对平整木板上的“零件图”,进行关键的划线定位工作。他利用简单的几何知识(如勾股定理确定角度、等分线段确定孔位),确保部件的精度。没有尺子?就用削直的竹片刻上刻度代替。没有圆规?就用绳子绑上炭条画圆。
“大山叔,这根做主梁,这里要凿一个方孔,尺寸是长三寸、宽一寸半、深一寸!位置一定要准!” 王宁指着杉木的一端。
“这俩硬木疙瘩是做‘大轮子’(主动链轮)的胚子,直径要两尺!先砍圆了,然后在这个位置,均匀地凿出八个榫眼,用来插‘龙骨’的销子!” 王宁在硬木上仔细画出轮辐的位置。
“这些竹子,破开,削成两指宽、三寸长的薄片,两端钻小孔!这是‘刮板’(板叶)!越多越好!”
“水生!去找韧性最好的老藤或者竹篾!搓成结实的绳子!要当‘龙骨’(木链)的链节用!”
工地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响成一片。斧凿的敲击声、锯子的拉扯声、竹篾的摩擦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劳动号角。赵大山展现出了惊人的动手能力和对木材特性的理解,虽然工具简陋,但他总能找到最省力、最牢固的连接方式。王宁精确的图纸和理论指导,加上赵大山精湛的实践经验,两者结合,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其他劳作的村民,每每经过这热火朝天的“工坊”,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好奇地张望几眼。看着那些奇形怪状的木头部件在王宁的指点下,在赵大山的手中逐渐成型,他们眼中充满了惊奇和期待。虽然嘴上不说,但心底里那份对王宁的信任和依赖,又加深了一层。这个读书郎,脑子里装的都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神奇东西!
时间在汗水和敲打声中流逝。太阳逐渐西斜。
经过大半天的奋战,龙骨水车的主要部件已经初具雏形:近两丈长的杉木主槽(车身)被粗略凿出了U型水道的形状;两个硬木打造的链轮(主动轮稍大,从动轮稍小)被砍磨得相对圆整,上面按照王宁的等分定位,凿出了用于固定“龙骨”销钉的榫眼;一大堆竹片刮板被李水生他们削制钻孔完毕;韧性十足的藤条和竹篾被搓成了长长的绳索,准备用作链节的连接。
“宁哥儿,接下来咋弄?把这些大家伙拼起来?” 赵大山抹了把汗,看着地上的一堆成果,既兴奋又有些忐忑。这些东西单个看着还行,但拼在一起真能转起来?
“组装是关键!” 王宁点点头,神情专注,“先装链轮!大山叔,你力气大,把主动轮(大链轮)的轴给我牢牢固定在这个支架上!位置要正,不能歪!高度要和水槽的出口平齐!”
“水生,用你搓的绳子,把这些刮板一片片连起来!注意孔对齐,绳子要绑死,打水手结!长度…先连个三丈长!这就是‘龙骨’了!”
“其他人,帮我把水槽架起来!垫上石头,保持倾斜!入水口那头要伸到河里至少半尺深!出水口这边,对着我们挖好的引水沟!”
众人齐动手。沉重的杉木水槽被七八个汉子喊着号子抬起,小心翼翼地架设在河岸的斜坡上,入水端伸入浑浊的河水。赵大山用几根粗壮的硬木和藤条,将装有主动链轮的木轴牢牢固定在岸边的支架上,位置和水槽出口平齐。从动链轮则被安置在水槽入水端的下方支架上。
最繁琐的工作是组装“龙骨”。李水生带着几个人,小心翼翼地将削制好的竹片刮板(板叶),用坚韧的藤绳穿过两端的孔洞,一片片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长长的、柔韧的“木链”。王宁仔细检查着每一处连接,确保牢固。
“好了!现在,把龙骨穿进水槽,绕过两个链轮!” 王宁指挥道。这步需要技巧和耐心。长长的木链被小心地从水槽出水口放入,一点点向下推送,绕过固定在支架上的主动链轮,然后顺着倾斜的水槽向下延伸,再绕过入水端的从动链轮,最后从入水口探出一截。
当木链的首尾两端最终在主动链轮上方勉强相接,并用特制的硬木销钉(由赵大山现场削制)穿过链轮榫眼和木链末端的藤绳环固定住时,一个简陋却完整的“龙骨水车”结构,终于呈现在众人面前!
夕阳的余晖洒在沾满泥污的木架和竹片上,给这粗糙的造物镀上了一层金边。长长的“龙骨”静静地躺在木槽里,等待着第一次的驱动。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目光齐刷刷地投向王宁和赵大山。
“大山叔,你力气最大,你来试试!” 王宁深吸一口气,指向主动链轮旁边那个用硬木和藤条绑扎成的简陋脚踏板,“踩上去!用力蹬!看看这‘龙’能不能动起来!”
赵大山搓了搓满是老茧的大手,往手心啐了口唾沫,眼神里充满了跃跃欲试和一丝紧张。他抓住水车旁的支撑木架,一只沾满泥巴的大脚,重重地踏在了那粗糙的踏板上!
“嘿——!” 一声低吼,赵大山全身的力气灌注在右腿上,猛地向下蹬踏!
嘎吱——!
木质的结构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和摩擦声。主动链轮在巨大的力量下,极其缓慢地、艰难地转动了一丝!带动着与之相连的龙骨木链,也微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向前挪动了一点点!
“动了!动了!” 李水生眼尖,激动地跳了起来!
“再加把劲!大山叔!连续蹬!” 王宁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大声喊道。
赵大山精神大振,左脚也踏上了另一侧的踏板(王宁设计的是双人脚踏,但此刻只有赵大山一人)。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巨人,双手紧握支架,腰背弓起,双脚轮番用力,狠狠地蹬踏着!
嘎吱…嘎吱…嘎吱…
刺耳的摩擦声持续不断,主动链轮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慢而坚定地旋转起来!与之相连的龙骨木链,如同沉睡的巨龙被唤醒,开始在水槽内缓缓移动!固定在木链上的竹片刮板(板叶),随着链条的运动,在入水端没入浑浊的河水,舀起一“板”河水,然后被链条带动着,沿着倾斜向上的木槽,一点点地向高处提升!
一板…两板…三板…
清澈(相对)的河水,被竹刮板舀起,带离河面,沿着木槽的内壁,被缓缓提升!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水槽的出水口!屏住了呼吸!
终于!第一块被提升到最高点的竹刮板,在主动链轮处翻转!它舀起的那一小捧河水,哗啦一声,倾倒进了连接着水槽出水口的引水沟里!
虽然只有一小捧水,顺着新挖的浅沟流了不到一尺远就渗入了泥土,但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成功了!河水,真的被从低处“吸”上来了!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山呼海啸般的狂喜!
“出水了!真出水了!”
“神了!真神了!”
“龙吸水!真是龙吸水啊!”
“宁哥儿是鲁班爷下凡啊!”
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互相拍打着肩膀,欢呼雀跃!赵大山更是兴奋得满脸通红,脚下的蹬踏更加有力,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嘎吱嘎吱的声音在他听来如同仙乐!更多的河水被源源不断地提升上来,汇入引水沟,虽然水流细弱,却坚定地流向等待灌溉的田地!
王宁看着那细小的水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成功了!虽然简陋,虽然效率远不如设计值(主要是摩擦阻力太大,材料粗糙),但它确确实实运转起来了!这是知识的力量!是工科思维结合实践智慧结出的第一颗果实!
【源能:41/100】!
【来源:成功设计并指导建造“龙骨水车”(简陋版),实现高效提水】(+12)】、【解决灾后灌溉核心难题,大幅提升重建效率与信心】(+8)】、【获得村民强烈震撼与深度信任】(+6)】
源能的暴涨让王宁精神一振!他立刻注意到水车运转的卡顿和巨大的摩擦声。
“停一下大山叔!” 王宁喊道。赵大山意犹未尽地停下脚步。
“运转是成了,但阻力太大,效率太低,也容易磨损散架。” 王宁指着发出刺耳摩擦声的几个关键连接点,“这里,链轮轴和支架的接触面,需要润滑!水生,去找些猪油、牛油!实在不行,弄点肥肉烤出油来!抹在轴上!”
“还有这里,龙骨链节和链轮齿的咬合不够顺畅,刮板边缘也粗糙,和水槽摩擦太大。大家辛苦一下,把这些接触的地方,都用石头或者碎陶片,仔细打磨光滑!越光滑越好!能省不少力气!”
“好嘞!” 众人齐声应道,干劲十足。亲眼见证了“神迹”的诞生,此刻王宁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打磨的打磨,去找油脂的飞奔而去。
就在众人围着水车兴奋地改进时,一阵喧哗声从村口方向传来。
“快看!那边是什么东西在转?”
“我的老天爷!那…那是在从河里抽水?!”
“良港村这帮人捣鼓出什么玩意儿了?”
只见村口通往外面的泥泞小路上,不知何时聚集了十几个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外村人。他们是附近同样遭了灾的张家坳、李家沟的村民,听说良港村似乎有活路,想过来看看能不能讨口吃的或者帮工换点粮食。没想到刚走到村口,就被河边那架正在被众人围着打磨、发出嘎吱声的奇怪木架吸引住了目光。虽然水车暂时没在抽水,但那独特的结构,以及旁边那条明显是新挖的、通向田地的引水沟,足以让他们震惊不已!
“那是…水车?可水车不都是圆的吗?哪有长这样的?”
“好像…真的能把水弄上来?你看那沟!”
“是那个穿破长衫的后生!我认得他,良港村的王童生!以前在县里考童生见过!是他弄出来的?”
“读书人这么厉害?能造出这种神仙物件?”
外村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震惊、好奇和一丝难以掩饰的羡慕。他们看着良港村的人虽然同样狼狈,但眼神里有光,有希望,有主心骨在指挥着他们热火朝天地干活。再看看自己村里的一片死寂和绝望,心中五味杂陈。
王宁也注意到了这些外村人。他心中微微一动,一个念头浮现。他需要人手,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加速重建和改良土地。而知识带来的“神迹”,无疑是最好的吸引力和震慑力。
他整理了一下破烂的长衫(这是他作为读书人身份的象征),走向村口,脸上带着温和却自信的笑容,朗声道:“各位乡亲,可是从张家坳、李家沟来的?良港村遭此大难,百废待兴,若各位不嫌弃,可愿留下搭把手?我们这里有活干,有法子治地,有办法引水,虽不能保证吃饱,但定有大家一口吃的!等熬过这阵,地种出来了,粮食有了,大家的日子,也就能有盼头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外村人的耳中。那架神奇的“龙骨水车”,就是他说这番话最有力的底气!
外村人互相看了看,犹豫、挣扎,最终,对生存的渴望压倒了一切。一个领头模样的老汉颤巍巍地走出来,对着王宁深深作揖:“王…王相公…我们…我们愿意留下!求您…给条活路!”
王宁上前扶起老汉,目光扫过这些同样饱受苦难的面孔,郑重地点点头:“好!从今天起,大家就是一起在泥里刨食、重建家园的兄弟!水生,带这几位乡亲去营地,先喝点热水歇歇脚!大山叔,水车这边抓紧改进!明天,我要看到它能顺畅地、源源不断地把河水送上岸!我们,要用水,浇出活下去的希望!”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将良港村忙碌的身影和那架简陋却意义非凡的龙骨水车,拉成长长的剪影,投在泥泞的大地上。希望的星火,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燎原。而王宁的名字,连同他那神奇的“龙吸水”,正如同长了翅膀,飞快地传向周边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