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钱有财的勒索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十日之期,分秒流逝。五两银子,在太平年月对良港村也是笔巨款,何况在这满目疮痍的灾后?但王宁那句“我来想办法”,却像定海神针,稳住了惶恐的人心。村民们在短暂的绝望后,爆发出更惊人的力量,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田地的精耕细作中。

绿豆田成了全村的命脉。在龙骨水车日夜不息的嘎吱声中,清冽的河水源源不断滋养着干渴的幼苗。赵大山领着壮劳力轮班踩踏水车,脚底板磨出血泡也无人吭声。李水生带着半大小子们,如同最精密的梳子,在田垄间仔细地拔除每一根冒头的杂草。陈老汉等老农则佝偻着腰,用削尖的木棍小心翼翼地进行间苗,拔掉弱小的、病态的苗株,确保每一株健壮的绿豆苗都有足够的空间和养分。间下的嫩苗也没浪费,成了野菜糊糊里难得的“绿意”。

堆肥堆在王宁的严密监控下,成了营地的“宝贝疙瘩”。草席覆盖下的温度明显升高,摸上去甚至有些烫手。王宁每隔两天就组织人进行翻堆。当草席掀开,一股浓郁的、类似森林腐殖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取代了最初的酸腐味。堆积物内部颜色变深,呈现出深褐色甚至黑色,植物纤维明显软化腐烂,再也看不到粪便的痕迹。刘家嫂子等人按照王宁的指示,将翻堆后均匀摊开散热、又重新堆积覆盖。每一次翻堆,都引来村民好奇的围观和啧啧称奇。

“神了!真不臭了!还有点好闻!”

“这颜色,看着就像好土!”

“宁哥儿说这肥比大粪还养地!我信!”

堆肥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也印证了王宁知识的“神异”。【源能:94/100】!距离突破,仅有一步之遥!

但王宁的心,并未完全沉浸在田地和堆肥上。五两银子的重压,如同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靠地里还没长成的绿豆?远水解不了近渴!他需要一个快速、可靠、且能利用现有资源变现的方法!

深夜,简陋的窝棚里,李氏已经疲惫地睡去。王宁借着篝火透过草棚缝隙的微光,意识沉入“万世书库”。

“检索:古代快速简易造纸术!材料易得!工艺简单!成品可用于书写!”

光幕信息如瀑布般刷新,王宁的精神瞬间高度集中:

核心原理: 分离植物纤维(制浆)→ 纤维悬浮于水 → 滤水交织成片(抄造)→ 脱水压榨 → 干燥 → 纸张。

材料选择(基于当前条件):

最佳: 竹子! 良港村后山有大量野生毛竹!纤维长,易处理,成本低。首选!

次选: 树皮(构树、楮树皮)、麻(破麻布、麻绳)、稻草(纤维短,质量差)。

简易流程(竹纸):

斩竹漂塘: 砍伐一年生嫩竹(纤维更柔韧),截断成小段,浸泡于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强碱液)中沤制,软化非纤维杂质(木质素、果胶等)。关键步骤!浸泡时间需足(10-30天),碱液浓度适中(石灰水5-10%,草木灰水需过滤取上清液,浓度凭经验)。

煮徨足火: 将沤软的竹段放入大锅(或石槽)中,加入碱液(同上),大火蒸煮,进一步分解杂质。费时费力!需持续烧火。

舂捣成泥(制浆): 将煮软的竹料捞出,用石臼(或木槌)反复舂捣,直至纤维分离成絮状纸浆。最耗体力环节!

荡料入帘(抄造): 将纸浆倒入盛水容器(大木盆/石槽),搅拌均匀成浆液。用竹帘(关键工具!需细密均匀)插入浆液中,水平抄起,滤水,使纤维均匀平铺在帘面形成湿纸膜。

覆帘压纸: 将抄有湿纸膜的竹帘小心倒扣在平整木板(或石台)上,使纸膜转移。层层叠加湿纸膜,叠至一定厚度,用重物(石块)压榨脱水。

透火焙干: 将半干纸膜小心揭下,贴在火墙(或光滑墙面)上,利用篝火余热或专门火道烘干。或自然晾晒(慢,易皱)。

难点与简化:

碱液: 石灰难寻,草木灰水是唯一可行碱源! 需大量过滤后的草木灰上清液。

蒸煮: 缺乏大锅,可用大陶罐或挖地灶,用石头垒砌简易蒸煮槽。费柴火。

舂捣: 极度耗时耗力!需多人轮换。

竹帘: 核心工具! 需用极细竹篾手工编制,要求极高!缝隙过大会漏浆,过密则揭纸困难。最大难点!

干燥: 火墙难建,优先选择光滑石板或木板,利用篝火旁余热和通风。

预期成品: 颜色偏黄(竹本色),质地粗糙,厚薄不均,吸水性较强,书写效果远逊宣纸,但可用于记账、便条、包裹乃至粗糙书写! 在缺乏纸张的底层乡村,已是珍宝!

“就是它了!竹纸!” 王宁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竹子,后山有的是!草木灰,营地堆积如山!工具简陋?可以想办法!人力?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为生存而拼命的人力!只要能造出来,哪怕是最粗糙的竹纸,在这个世界,也绝对是硬通货!五两银子,有希望了!

天刚蒙蒙亮,王宁便叫来了赵大山、李水生和几个最信任也最手巧的村民(包括一个张家坳来的据说会编筐的老篾匠张老蔫)。

“大山叔,水生,张老叔,还有你们几个,跟我去后山!砍竹子!要一年生的嫩竹!越嫩越好!” 王宁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

“砍竹子?宁哥儿,你要干啥?搭棚子也用不了这么多嫩竹啊?” 赵大山不解。

“不是搭棚子!是造纸!” 王宁斩钉截铁,“造能写字的纸!能换银子的纸!”

“造…造纸?!” 所有人都惊呆了!造纸?那可是城里老爷们才用得起的金贵东西!他们这些泥腿子,连见都少见!宁哥儿连这个都会?

震撼!无以复加的震撼!但经历了水车、堆肥、治盐碱地的种种“神迹”,他们对王宁的话,已经有了近乎盲目的信任!

“走!” 赵大山第一个反应过来,抄起斧头就往后山冲。其他人也如梦初醒,纷纷跟上。

后山的毛竹林郁郁葱葱。在王宁的指点下,专挑那些颜色青翠、竹节间距较宽的一年生嫩竹砍伐。很快,几十根碗口粗的嫩竹被放倒,截成三四尺长的竹段,用藤条捆扎好,由壮劳力们嘿呦嘿呦地扛回营地。

营地中央,立刻开辟出新的“战场”。

斩竹漂塘(简化): 挖了一个巨大的土坑,铺上能找到的最大的、相对完整的破油布(防渗漏)。将砍好的竹段全部放入坑中。另一边,刘家嫂子带领后勤组,将大量草木灰装入破麻袋,放入盛满雨水的大陶缸中反复揉搓、浸泡、过滤,得到浑浊但碱性的草木灰水。一桶桶草木灰水被倾倒入土坑,直至淹没所有竹段。

“用石头压住!别让竹子浮起来!以后每天搅拌一次!” 王宁下令。这一步需要时间,急不得。

准备碱液与蒸煮容器: 草木灰水的过滤和储备持续进行。同时,赵大山带人,在营地边缘挖了一个深坑,用相对平整的石板垒砌成一个简易的“石灶”,上面架起一口最大的破铁锅(从废墟深处挖出来的,边缘有洞,但勉强能用)。没有足够大的锅覆盖所有竹料?那就分批煮!

攻克核心难点——编竹帘! 王宁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老篾匠张老蔫身上。他找来最柔韧、最细的当年生竹篾,要求张老蔫用最细密的经纬,编织两块一尺宽、两尺长的“帘子”,缝隙要细如发丝,且必须均匀!这要求,几乎达到了手工编织的极限!

张老蔫一辈子编筐编篓,哪编过这种精细玩意儿?他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浑浊的老眼几乎要贴在篾条上。王宁在一旁,用炭条在木板上画出网格,详细讲解经纬交织的密度要求,甚至亲自上手示范。张老蔫憋着一股劲,额头冒汗,全神贯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李水生等几个手稳的半大小子在一旁打下手,帮忙劈制更细的篾丝。

整整两天!不眠不休!张老蔫的眼睛熬红了,手指被锋利的篾丝割出无数细小的口子。终于,两块虽然略显粗糙、边缘不甚整齐,但篾丝细密、缝隙均匀勉强达标的“竹帘”诞生了!王宁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其浸泡在清水中保持湿润柔韧。

舂捣地狱: 三天后,浸泡在草木灰水中的竹段明显软化。王宁捞出第一批,放入石臼。赵大山抡起沉重的石杵,狠狠地砸了下去!

嘭!嘭!嘭!

沉闷的撞击声在营地回荡。竹段异常坚韧,即使被碱水沤软,舂捣起来也极其费力。赵大山如同人形打桩机,赤裸的上身肌肉虬结,汗如雨下。石臼里的竹段在重击下逐渐变形、破碎、纤维分离。但要将它们彻底捣成细腻的纸浆?难如登天!很快,赵大山就累得气喘如牛。

“换人!” 王宁喊道。另一个壮劳力接替上去。然后是下一个…舂捣成了最艰苦的接力赛。石臼旁,很快就堆起了小山般的、尚未完全捣碎的竹纤维粗料。

王宁眉头紧锁。效率太低了!这样下去,十天根本不够!他蹲在石臼旁,仔细观察着舂捣过程,脑中急速思考。忽然,他灵光一闪!

“停!” 他叫停了正在舂捣的村民,“把没捣烂的粗料都捡出来!单独放一堆!大山叔,去找块大石头,要平底的!再来一根粗木棍做碾棒!”

很快,一块底部相对平整的大青石被搬来,一根手臂粗的硬木棒也找来。王宁将那些舂捣不烂的粗纤维铺在青石上,用碾棒用力地来回碾压、揉搓!这个动作,类似于擀面,利用压力和摩擦,进一步破坏纤维束!

石臼舂捣 + 石碾揉搓!双管齐下!效率果然提升了不少!虽然依旧费力,但纸浆的细腻度肉眼可见地提高。浑浊的、带着草木灰气味和竹纤维清香的絮状物,在石臼和石碾下渐渐成型。

时间在汗水和焦急中飞逝。第七天,第一批勉强可用的纸浆终于制备完成!草木灰水在石灶上的大铁锅里翻滚,第二批竹段正在蒸煮,散发出奇异的味道。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抄纸!

营地中央清理出一片空地。一口巨大的、清洗干净的石槽(从废弃的磨盘底座改造而来)里,盛满了相对清澈的雨水。王宁将一部分纸浆倒入石槽,用木棍用力搅拌,直到形成均匀的、牛奶般的浑浊浆液。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王宁和他手中那两块珍贵的竹帘上。

王宁深吸一口气,回忆着系统提供的动作要领。他双手稳稳地握住湿润竹帘的两端,屏住呼吸,将竹帘水平地、缓缓地插入浆液之中。动作轻柔而稳定,仿佛在捞取水中明月。

感觉竹帘完全没入浆液,他手腕极其轻微地一抖,模仿着“荡料”的动作,让纤维更均匀地悬浮。然后,双臂平稳而匀速地向上提起!

哗啦…

浑浊的浆水从细密的竹帘缝隙中滤下。当竹帘完全离开水面时,一层薄薄的、灰白色的、湿润的纤维膜,如同初生的蝉翼,均匀地附着在竹帘之上!虽然边缘有些不齐,厚薄也略有差异,但确确实实,形成了一张纸的雏形!

“成了!成纸膜了!” 李水生激动地小声叫道,生怕惊扰了这神圣的一刻。

王宁强压住狂跳的心脏,小心翼翼地将抄有湿纸膜的竹帘,水平地移动到旁边一块早已准备好的、浸湿的平整木板上。他屏住呼吸,手腕极其轻柔地一翻、一扣!

湿漉漉的纸膜,如同最娇嫩的肌肤,被完整地转移到了木板上!薄薄的一层,带着水光,静静地躺在那里。

“快!第二帘!” 王宁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如法炮制,很快,第二张湿纸膜也成功抄出,覆盖在第一张之上。

如此反复,他一口气抄了十张湿纸膜,层层叠放在木板上。每一次抄造,动作都更加熟练,纸膜的均匀度也略有提升。

“压榨!” 王宁下令。赵大山早就准备好了一块厚重的石板,在另外两人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抬起,平稳地压在了那叠湿纸膜上。浑浊的水分被缓缓挤压出来,从木板边缘流淌而下。

压榨持续了约半个时辰。当沉重的石板被移开,木板上的湿纸膜已经变成了一叠相对紧实、厚度约半寸的“纸饼”,颜色也从灰白变成了更深的米黄色。

最后一步——干燥!

王宁指挥人,在篝火旁用石头垒起一个简易的“烘墙”,将几块相对光滑的大石板架在上面烘烤。待石板温热(避免烫坏纸),他亲自上手,用薄木片小心翼翼地,如同揭开千层饼一般,将最上面一张半干的纸膜,从纸饼上剥离下来!

这个过程异常考验耐心和技巧。纸膜依旧脆弱,稍有不慎就会破裂。所有人的心都随着王宁的动作起伏。终于,第一张完整的、独立的、还带着温热湿气的粗糙纸张,被成功地贴在了温热的石板上!

接着是第二张、第三张…十张纸膜,被一一分离,贴在烘热的石板上。

篝火的热浪烘烤着石板,也烘烤着上面的纸张。水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蒸发。纸张的颜色逐渐变浅,质地慢慢变得挺括。一股淡淡的、混合着竹香、草木灰碱味和烟火气的独特气息,在营地中弥漫开来。

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充满了期待和焦灼。王宁守在石板旁,如同守护着初生的婴儿,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十张正在经历蜕变的纸张。

终于,当篝火的光芒开始黯淡,黎明前的寒气悄然侵袭时,王宁伸出手指,极其小心地触碰了一下边缘一张已经干透的纸张。

指尖传来一种微涩而坚韧的触感。他屏住呼吸,用指甲在纸的边缘轻轻一挑——

嗤啦。

一声轻微却无比清晰的脆响!纸张应声被撕下小小一角!

成了!真的成了!

王宁颤抖着双手,将那张温热的、粗糙的、泛着米黄色的竹纸,从石板上完整地揭了下来!他将其举到眼前,对着篝火残存的光亮。

纸张厚薄不均,透光能看到明显的纤维纹理,边缘毛糙,颜色也不甚均匀。它远不如系统资料里那些洁白光滑的宣纸,甚至不如最劣质的草纸。但此刻,在王宁和所有围观的村民眼中,它却比黄金还要璀璨!

这是知识在绝境中开出的花!是用汗水、智慧和不屈的意志,从青竹与灰烬中淬炼出的希望!

“纸…真的是纸!” 张老蔫老泪纵横,看着自己编的竹帘造出的神物,激动得浑身发抖。

“老天爷!我们…我们造出纸来了!” 赵大山这个铁打的汉子,声音也哽咽了。

“能换银子了!能换银子了!” 李水生和半大小子们欢呼雀跃。

就连一向沉静的陈老汉,也抚摸着那粗糙的纸面,手指颤抖:“这…这能写字啊!宁哥儿,这…这是文曲星下凡才有的本事啊!”

营地沸腾了!劫后余生的喜悦、创造奇迹的自豪、对未来的希望,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人们围着王宁,看着那张简陋却意义非凡的纸,眼中充满了近乎狂热的崇拜。

王宁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看着手中粗糙的竹纸,感受着它坚韧的质地,嘴角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虽然还很粗糙,虽然产量极低,但证明这条路可行!五两银子,有希望了!

【源能:102/100!】

【来源:成功实践古法造纸术(竹纸),完成知识到实物的重大突破(+25)】、【在极端条件下创造文化产品,意义非凡(+15)】、【获得村民极致崇拜与绝对信任(+10)】、【突破源能100点临界值!】

【成就等级提升至 Lv1 (崭露头角)!】

【解锁新功能:初级材料分析(消耗源能可对指定物质进行基础成分、结构、性能分析)!】

【源能上限提升至 200/200!当前源能:102/200!】

源能突破!成就升级!新功能解锁!巨大的喜悦如同电流般传遍全身!王宁握紧了手中的竹纸,感受着那粗糙表面下蕴含的无尽可能。知识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他手中汇聚、奔腾!

“大家静一静!” 王宁压下心中的激动,朗声道,“纸,我们造出来了!但这只是开始!这十张纸,是我们的‘敲门砖’!水生,你心思最细,带两个人,把剩下九张纸小心揭下来,用最干净的木板夹好压平!”

“张老叔,您的手艺是关键!接下来几天,什么都别管,全力编竹帘!能编多少编多少!要更细密!更平整!”

“大山叔,舂捣和碾磨不能停!第二批竹料马上煮好了!我们还要更多纸浆!”

“其他人,田里的活一样不能耽误!绿豆苗是我们的根!堆肥堆也要按时翻!”

王宁有条不紊地下达指令,目光炯炯:“五两银子,就着落在这纸上!十天的期限还没到!我们还有时间!用这纸,去换回我们的活路!也让那些等着看我们笑话的人看看,良港村,压不垮!”

篝火即将燃尽,但东方已露出鱼肚白。新的一天,新的希望,在这张粗糙的竹纸上,悄然铺开。空气中弥漫的墨竹清香,仿佛预示着,知识的光芒,终将驱散一切阴霾。而王宁的目光,已经越过这五两银子的困境,投向了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