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派争执不下,殿中气氛紧张到极点,几乎要拔剑相向之时——
一道清瘦却挺拔的身影,在殿外刺眼的阳光下逆着光走了进来。
那人穿着一身暗红锦袍,未着王袍,腰间只松松系着一块墨玉。
面容清俊,眉宇间带着一丝久病初愈的苍白,却偏偏生了一双极其锐利的眼睛,此刻正似笑非笑地扫过殿内争执的众人。
他走得不快,步履间却带着一种奇异的沉稳,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众人的心尖上。
刚才还吵吵嚷嚷的大臣们,声音陡然一滞,所有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门口。
赵瑾正说得唾沫横飞,见众人忽然安静,还以为是自己的话震慑了群臣,
暗自得意,正要再添几句,却听见身旁的孙奎倒吸一口凉气,声音都在发抖:“永、永安王?!”
赵瑾猛地回头,看清来人的脸时,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像是见了鬼一样,连后退的力气都没了,踉跄着差点摔倒。
“赵、赵珩?!你……你不是……”他嘴唇哆嗦着,后半句话卡在喉咙里说不出来。
来人正是永安王赵珩。
他仿佛没看见赵瑾的惊骇,径直走到殿中,对着御座从容不迫地行了一礼,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殿:“永安王,赵珩,参见陛下。
臣接旨时偶感风寒,失礼迟来,望陛下恕罪。”
他语气平淡,仿佛刚才殿内那场惊天动地的弹劾与他毫无关系。
皇帝看着下方的赵珩,原本沉郁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些许,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起来吧。朕还以为你真要抗旨呢。”
“臣弟不敢。”赵珩站起身,目光这才转向脸色惨白的三皇子,嘴角勾起一抹似有若无的弧度。
“方才在殿外,似乎听到三皇子在议论本王?倒是让本王好生惊讶。”
他的声音温和,眼神却像淬了冰的刀子,直刺赵瑾的心底。
赵瑾被他看得浑身一颤,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
那些准备好的弹劾之词,此刻都化作了冷汗,从后背涔涔而下。
殿中一片死寂。刚才还慷慨激昂弹劾赵珩的那些大臣,此刻都低着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反倒是赵珩的同党们,一个个挺直了腰杆,看向赵瑾的目光中充满了讥讽。
魏渊忍不住抚须而笑,看向赵珩的眼神满是欣慰。
李纲则重重哼了一声,翻了个白眼给对方,算是出了刚才的恶气。
皇帝的目光落在赵珩上,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他微微颔首:"起来吧。"
赵珩站起身,目光转向赵瑾,语气平静却暗藏锋芒:"本殿不过只是旧伤复发,在家休养了几日。"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讥讽,"三皇子怎么就断定本王,在府寻欢作乐,德行有亏了?
赵瑾被他的目光逼得后退半步,额头上渗出冷汗:"你...你分明是在狡辩!"
他转向皇帝,声音里带着哭腔,"陛下,赵珩主管火器局,却纵容匠人偷工减料,新铸的火铳半数不合格!
这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啊!"
"哦?"赵珩轻笑一声,抬手示意侍卫打开木箱,"那请三皇子看看这是什么。"
赵珩却不再看赵瑾,转而对皇帝说道:“陛下,关于火器局之事,臣已命匠人将新改良的连珠铳样品备好,方才在府中调试耽误了些时辰,故而迟来。
若陛下方便,臣此刻便可呈上来,请陛下与诸位大人过目。”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刚才赵瑾指控的“玩忽职守”、“火器不合规制”都是笑话。
皇帝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呈上来吧。”
随着赵珩的示意,两名侍卫抬着一个长木箱走进殿中,打开箱盖,
里面赫然躺着数支造型新颖的火铳,在殿内光线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赵珩走上前,拿起一支,动作熟稔地讲解起来:“此乃改良后的连珠铳,
较之旧款,射速提高三成,射程增加两丈,且减少了炸膛之险……”
群臣不由自主地向前凑去,就连皇帝也微微倾身,饶有兴致地看着赵珩的演示。
赵珩又拿起另一支火铳,这次他没有演示,而是将其拆开,露出内部精密的零件:
"这是专门为北疆骑兵设计的短柄火铳,采用可拆卸结构,骑兵在马上也能快速装填弹药。"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豪,"为了这个设计,本王和匠人们连续三个月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说罢赵珩斜眼轻睨假装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皇帝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赵珩,你..."
赵珩摆了摆手,用袖口擦去嘴角的血迹:"无妨,旧伤而已。"
他的目光再次转向赵瑾,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不过,三皇子方才说本王,德行有亏,只知道纵情享乐。
不知本王这三个月来的辛劳,在三皇子眼中算什么?"
赵瑾被他的目光逼得低下了头,不敢再直视他的眼睛。
殿内一片寂静,唯有赵珩的咳嗽声在空荡荡的大殿里回响。
皇帝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永安公主,你身为朝廷重臣,应当保重身体。"
他转向赵瑾,声音陡然严厉,"赵瑾,你可知罪?"
赵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里带着哭腔:"儿臣知错了,请父皇责罚。"
皇帝冷冷地看着他:"你身为皇子,不思为朝廷分忧,却在背后搞这些阴谋诡计。
若不是赵珩大度,你今日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他挥了挥手,"退下吧,好好反省反省。"
皇帝仔细端详着连珠铳,又听了赵珩的讲解,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很好!赵珩,你果然没让朕失望。
这火器局,还得由你掌管才让朕放心。”
“谢陛下信任。”赵珩躬身领旨,却在转身时,狠狠踩了赵瑾一脚,表面上看像是赵珩在与赵瑾切话。
赵瑾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了下去。赵珩看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不屑。
他转身对皇帝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相奏。"
皇帝微微颔首:"但说无妨。"
赵珩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恭恭敬敬地呈了上去:"这是火器局的改制方案,
臣建议在北疆设立分署,由专人负责火器的维护和训练。"
他的目光坚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赵国的火器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皇帝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眼中满是赞赏:"好,就依你所言。赵珩,朕果然没有看错人。"
赵珩躬身谢恩:"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厚望。"
刚才还在质疑他玩忽职守的孙奎等人,此刻都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