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舰内部,官兵对“自由法国”这一概念并未有太多敬畏。他们更倾向将其视为“法兰西的残余力量”,觉得可以借此一战痛击对手,巩固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声势。尤其是布吕歇尔号上的年轻军官们,对即将到来的海战流露出跃跃欲试的兴奋。他们相信本舰与“欧根亲王”的合击,能轻松压制法国巡洋舰,更何况还有驱逐舰在翼侧护卫。
然而,海因里希少将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海军。他深知海上战争瞬息万变,对手若能在合适的时机用鱼雷或主炮打中自己的要害,那么再强的战舰也会酿成悲剧。何况大西洋天气多变,一旦遇上风暴或视野不佳时,任何战术都可能失效。
“保持标准巡航阵型。”海因里希倚着舰桥护栏,对副官轻声吩咐,“驱逐舰分列左右,巡洋舰保持主轴线。我们必须警惕盟军的伏击,尤其注意法国人的大口径火炮与鱼雷。”
子夜时分,在黎塞留和俾斯麦初次交火后,浓雾让双方均迷失了方向,海面上的视线愈发难辨,雾气与微雨交织。雷达在二战中还属于新兴技术,探测距离并不如后世那么远,“絮弗伦号”与“迪盖特鲁安号”仅能在相对较近的范围内捕捉到不明目标的回波。
迪盖特鲁安号舰桥上,观测手在昏暗中盯住望远镜,大声示警:“舰首方向约30度,疑似有两三处灯光与船影闪动,估计是大型战舰编队,可能是德军!”
舰长拉沃克心头一凛,随即透过镜片努力辨别海面轮廓。那冷冽的海风让人面孔生疼,可他仍能隐约看到远方有灰白色舰影剪影在波谷中时隐时现。
“立刻向絮弗伦号发信号,报告发现不明编队。全舰进入战斗准备。”他说话间,神色坚定。这样的场合下,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反应并与友舰协同。
数分钟后,重巡洋舰絮弗伦号上校卡斯特尔也收到了该信息,快速下令转入一级战备;舰上主炮炮塔缓缓旋转对准海平线,副炮、高射炮全部就位。昏暗的甲板上,火炮组成员神情凝重地忙碌,弹药正被有序搬运到炮位。
与此同时,随舰而来的莫加多尔级驱逐舰莫加多尔号与伏尔他号也加紧尾随在两艘巡洋舰背后。他们体量小、速度快,既可协助侦查,也能在关键时刻施展鱼雷突袭。此刻,驱逐舰上年轻的水兵们纷纷抓紧检查鱼雷发射管与火控装置,内心既紧张又兴奋。毕竟,与敌方重巡洋舰交战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挑战。
在相距大约两万米左右的海面上,德军编队也发现了法舰的踪迹。伴随着几束锐利的探照灯光束刺破漆黑海面,德军试图识别对方旗帜与舰型。可法方很快熄灭了多余航行灯光,只留必要的信号灯藏于舰尾或舰侧。
“对方反应颇快,可能真是法国战舰。”海因里希少将目光敏锐,“欧根亲王号、布吕歇尔号——做好战斗准备。”
夜战的第一回合往往是试探。德舰重巡率先用其203毫米主炮进行远距离盲射,利用观测射击来修正距离。只见几团橘红色的炮口火光在夜空中闪现,随后远方海面爆出冲天水柱,溅起的浪花像白练一般。
这几发试探炮弹并未击中法舰,但已经把紧绷的气氛推向尖峰。法国两艘巡洋舰立刻做出机动规避,同时开始反击。
4. 硝烟四起:巡洋舰的正面火力对决
(1)絮弗伦号的主炮咆哮
当那束探照灯扫过絮弗伦号舰身时,卡斯特尔上校猛喝一声:“开火!”
主炮塔上,203毫米双联装炮管骤然喷出炽热的炮焰,刺眼光芒在夜空中骤闪。炮弹高速破空而去,在幽深的海面上划出惊心动魄的弧线。几秒之后,远方传来连串轰响,水柱喷涌,夹杂着深沉的回音。
舰桥上,火控军官急促汇报:“首轮齐射落点略偏左,正在修正距离与方位角。”
卡斯特尔并不着急,这样的大口径主炮对单发命中率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多次射击来缩小散布。他一边观察远方闪光的落点,一边命令舵手微调航向,确保将侧舷更多炮口对准敌方。
此时,迪盖特鲁安号也紧随其后开火。虽然它仅配备155毫米主炮,威力略逊,但若多门火炮齐射,依旧能对敌舰的上层建筑乃至甲板构成威胁。何况夜战中若能打乱对方节奏,同样是关键。
(2)德军重巡的反制火力
欧根亲王号与布吕歇尔号都拥有八门203毫米主炮,两舰此刻分占左右翼,相互照应,又轮番对法舰开火。夜色里不断闪现的炮口焰,就像海上燃起的凶猛狼烟。
“轰——轰——”
一记齐射精准落在「絮弗伦号」旁十数米远的海面,巨大水柱几乎吞没了舰体一角,浇得舷侧水兵狼狈不堪。幸而并未直接命中,但溅起的碎片依旧在甲板上划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让人心惊。
“报告舷侧轻伤,尚无严重破口!”损管官即时通报情况。卡斯特尔得知无碍后,继续下令猛烈还击。他并不想贸然靠近德舰;在接近战中,德国203毫米炮射速及火控水准会更具威胁。而法国巡洋舰若能保持一定距离,通过良好的火控修正,也许能占据一丝先手。
数轮炮火交织间,海面上已腾起大量烟雾。偶尔有一两发炮弹落点相对接近,引得对方舰只警报声大作。可是,在如此高强度的炮战里,“相对接近”与“直接命中”之间,却可能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