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到过马尔代夫的那片星空,”有一次,她突然开口,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目光却依旧死死盯着屏幕上刚恢复的一段旅行照片,“他说像碎钻撒在黑丝绒上……能找到那段记录吗?他当时……是用手机拍的视频,应该上传过私人云盘……”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我们在尽力检索关联的云端备份,李女士。”我头也不抬地回答,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追踪着照片的元数据信息流。她的存在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空气都变得粘稠沉重。
挖掘越深入,张哲的形象在数据流中反而越显复杂。在公开的社交平台上,他是一个温和有礼、甚至有些疏离的学者形象。但在加密的私人日记和部分匿名的论坛发言里,却流淌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暗流:对现实人际的极度厌倦,对深度情感连接的怀疑,甚至……对李薇那份近乎窒息般浓烈爱意的隐晦抗拒和恐惧。这些碎片化的、带着强烈负面情绪的文字,像幽暗角落滋生的霉菌,与我最初从李薇口中听到的那个完美深情的丈夫形象,构成了刺眼的割裂。我犹豫着,是否该将这些信息如实呈现给她?这无疑是在她鲜血淋漓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然而,就在一次深夜独自攻坚时,一个潜藏在庞大聊天记录数据库深处的加密模块,引起了我的警觉。它伪装成一个普通的系统日志文件,但冗余校验码的异常波动暴露了它的伪装。破解它耗费了我整整三个通宵,动用了几乎压箱底的解密工具。当那个模块终于被层层剥开,核心数据被提取出来的瞬间,我盯着屏幕上自动解析出的内容,一股寒意猛地从脊椎窜起,瞬间冻结了我的四肢百骸。
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两行信息:
核心指令:情感模型输出倾向性修正 - 激活 修正参数:情感输出强度 +45%;针对特定对象‘李薇’的积极反馈概率 +70%;负面情绪表达阈值提升至 90%(即:抑制90%的负面情绪表达) 附加指令:记忆锚点强化 - 激活 锚点信息 1:婚礼日期 - 2025年10月18日 (与李薇) 锚点信息 2:婚礼日期 - 2024年6月7日 (与江拓)
我的名字——“江拓”——像一道惨白的闪电,毫无征兆地劈开了眼前的代码丛林!2024年6月7日?婚礼?和张哲?
血液仿佛瞬间冲上头顶,又在下一秒被彻底抽干。耳鸣声尖锐地响起,盖过了机箱风扇的低鸣。我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带倒了旁边的水杯,玻璃碎裂的声音在死寂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碎片和冷水溅了一地。
这不可能!荒谬!我怎么会和一个男人结婚?还是一个我仅仅处理过其遗产数据的陌生人?我的大脑一片混乱,像被强行灌入了滚烫的岩浆。这行代码是什么意思?恶作剧?系统错误?还是……某种我无法理解的、指向我的可怕阴谋?张哲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认识我?他怎么可能认识我?!
混乱和巨大的惊骇中,一个更迫近的恐惧瞬间攫住了我:李薇!她明天一早肯定会来!如果她看到这个……这个指向我的、荒诞不经的“婚礼日期”锚点信息……她会怎么想?她会怎么做?那个为亡夫数据倾尽所有、偏执到近乎疯狂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