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陆知行被分配到摆餐具,他看着橱柜里成套的骨瓷餐具,忽然问:“需要按照米其林的标准摆盘吗?”苏清野正在切蘑菇的手顿了顿:“不用,实用就好。”

厨房的抽油烟机嗡嗡作响时,江叙忽然说:“苏小姐大学是在ETH Zurich读的?”苏清野切洋葱的动作没停:“嗯,读的建筑物理。”“我在哈佛做交换生时,去过你们系的木构实验室。”江叙的酥皮已经擀得厚薄均匀,“那里的模型精度令人印象深刻。”

苏清野抬眼看他:“你对建筑感兴趣?”“投资过几家建筑科技公司。”江叙笑了笑,“知道你们建筑师有句行话——魔鬼在细节里。”

客厅里,林屿正给沈砚看手机里的歌词:“你看这句‘钢构的森林里,你是唯一的透光率’,像不像清野姐?”沈砚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忽然说:“透光率太低会影响结构稳定性。”林屿愣住的瞬间,陆知行端着果盘走过来:“他是说,苏小姐这样的人,需要足够的空间。”

晚餐时,夏萌用公筷给苏清野夹了块红烧肉:“清野姐尝尝这个!我特意让阿姨多加了冰糖!”苏清野咬了一小口,眉头微蹙——她对糖的耐受度很低。沈砚忽然递过一杯柠檬水:“解腻。”他的指尖在杯壁上留下圈浅浅的水渍,像个隐秘的标记。

睡前短信时间,苏清野正在修改图书馆的剖面图。手机在床头柜上震动时,她只是瞥了眼屏幕。陆知行的短信带着他惯有的温和,江叙的信息藏着专业试探,林屿的文字像没断奶的小猫,沈砚的内容最简洁——却精准地指出了她衬衫上自己都没发现的面粉渍。

她把手机调成静音时,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图纸上的承重梁位置,像条银色的警戒线。

第二期:任务中的锋芒(扩写)

公益市集的任务卡分发时,苏清野抽到的手工艺品区标签边缘有点卷角。陆知行看着她用指甲把卷角压平,忽然说:“我昨天看了你的获奖作品,那个‘云隙图书馆’的挑高结构很特别。”

“是为了最大化自然光利用率。”苏清野已经在画摊位草图,铅笔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这里的摊位进深3.2米,层高2.8米,需要做分层展示架。”她的笔尖在纸上来回游走,“你负责组装A组木架,榫卯结构,说明书在背面。”

陆知行看着图纸上标注的“±0.5mm误差允许范围”,忽然想起自己拍建筑题材电影时,道具组用胶水粘的假榫卯。他组装到第三个架子时,果然发现榫头差了半毫米,苏清野走过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榫头轻轻一旋,“咔哒”一声,严丝合缝。

“这是……”“木材有热胀冷缩系数,”苏清野的指尖在接口处敲了敲,“你组装时室温是24度,比图纸标注的20度高,需要微调。”阳光透过她的指缝落在木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市集开始后,苏清野的木质书签很快吸引了老人和孩子。有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指着书签上的线条:“姐姐,这是过山车吗?”“是廊桥的桁架结构。”苏清野拿出铅笔,在他手背上画了个简化版的三角形,“这个形状最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