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拷贝箱,沉甸甸地装着十年心血:我徒步走遍当年战场遗迹,在档案馆的故纸堆里熬红了眼,寻访到127位风烛残年的幸存者,听着他们泣血般的讲述,握着他们枯枝般颤抖的手…胶片里凝固的,是三十万冤魂无声的呐喊,是民族脊梁上最深的刀疤!可此刻,在这些人嘴里,它成了“晦气”、“扎眼”、“煽动仇恨的工具”、“满足导演私欲的牺牲品”!
一股带着血腥味的冰冷怒气直冲头顶!我死死攥着拷贝箱的提手,指关节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憋屈!像万吨湿透的棉絮塞满胸腔,闷得我眼前发黑,几乎窒息!凭什么?!凭什么真相要被粉饰?凭什么苦难要被遗忘?凭什么诉说者要成为罪人?!
“胶片在,真相在。” 我抬起头,目光像淬火的刀子,扫过王有财的肥脸、张明远的金丝眼镜、林薇薇梨花带雨却暗藏得意的眼,“少一帧,” 我一字一顿,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所有喧嚣,“我沈墨,名字倒着写!”
我抓起拷贝箱,转身就走。身后,王有财刺耳的嗤笑追来:“沈墨!你这片子要是能上映,老子把头拧下来给你当球踢!” 张明远故作深沉的叹息和林薇薇压抑的抽泣,成了这场闹剧最恶心的背景音。
2
王有财的诅咒,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场针对《金陵1937》和我个人的绞杀风暴,以雷霆之势席卷全国。
排片毒杀,窒息封喉: 一夜之间,所有谈妥的黄金档期、核心院线全部变卦。电话被打爆,听筒里传来的是千篇一律、冰冷公式化的“歉意”:
“沈导,万分抱歉啊!我们这边…档期突然排满了…”
“沈导,您理解下,最近进口大片扎堆,实在排不开…”
“沈导,不是我们不支持…上面…有压力啊!这片子太敏感,我们真不敢放!” 最终,耗尽心力争取到的,是27块银幕——全是犄角旮旯的小影院,时间要么是冷死人的午夜零点场,要么是无人问津的清晨六点场。我的电影,像一颗被刻意丢进浩瀚影海最阴暗角落的石子,连个水花都难以溅起。
舆论凌迟,万箭穿心: 网络空间,彻底沦陷。
#沈墨煽动民族仇恨# 空降热搜第一,后面跟着一个刺眼的“爆”字。点进去,是张明远教授那篇被各大官微、门户网站疯狂转载的雄文——《警惕历史悲情主义:从<金陵1937>看极端民族情绪的危害》。文章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字里行间却充满诛心之论:“过度聚焦历史伤痛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将复杂历史简化为单一民族仇恨叙事是危险的…沈墨导演的作品,沉溺于血腥细节的展示,其目的绝非铭记历史,而是利用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感,煽动对特定国家的非理性仇恨,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大局…此风绝不可长!”
#林薇薇控诉沈墨逼迫拍戏# 紧随其后。林薇薇那段声泪俱下、展示“伤痕”的采访视频被病毒式传播,播放量瞬间破亿。评论一边倒:
“心疼薇薇!为了艺术牺牲太大!沈墨畜生!”
“我就说这片子有问题!导演心理变态吧?专拍这种戏满足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