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趁张老师不在时,我们就偷偷搬几摞出来,铺得满地都是。我趴在报纸上画小人,小雨坐在旁边看,偶尔伸手帮我扶一下快倒的墨水瓶。阳光从木窗棂漏进来,在报纸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墨香混着旧纸张的霉味,还有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成了那年夏天最特别的气息。有次我画到兴头上,忘了时间,抬头时看见张老师站在门口,正对着我画的《西游记》小人笑,吓得我赶紧用胳膊肘挡住,他却摆了摆手:“画得不错,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有股野劲儿。”

张老师的书桌上总摆着个黄铜墨盒,盖子上刻着“学海无涯”四个字。有天他打开墨盒给我们看,里面的墨锭亮晶晶的,散发着清冽的香气。“这是徽墨,”他用手指捻起一点墨粉,“是用松烟做的,能存上百年。”他说以前赶考的举子,都会带块好墨,“字写得好,墨香也能添三分彩。”那天放学,我跑遍了镇上的文具店,终于在一家老字号的柜台里看到了块小小的徽墨,要五块钱,我摸了摸口袋里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还差两块,只好恋恋不舍地走了。

暑假过半时,巷口的西瓜摊摆了出来,卖瓜的老汉总在傍晚吆喝,声音穿过槐树叶子,在院子里打个转儿。母亲会买个半大的西瓜,用凉水镇着,等我从书法班回来吃。切开时,瓜瓤红得发亮,籽是黑的,像撒了把碎星星。我总挑最中间的那块,甜得能把舌头化掉,母亲坐在旁边看着我吃,说:“你看这西瓜,长得规矩才甜,写字也一样。”我嘴里含着瓜,含糊地点头,心里却想着明天要给小雨画个西瓜精。

小雨的外婆会做苏式糕点,有次她带来一盒定胜糕,粉红色的,上面印着“胜”字,吃起来糯糯的,带着点豆沙甜。我们分着吃,张老师也拿了一块,说:“这糕点有讲究,笔画工整,寓意也好。”他把“胜”字的笔画在桌面上划了一遍,“写字就像做糕点,得用心,一笔一划都不能马虎。”那天我们没练字,而是听小雨讲苏州的巷子,说那里的桥是拱起来的,水是绿的,船在水里走,像在画里游。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在废报纸上画了座拱桥,桥下有艘小船,船上坐着个梳麻花辫的姑娘。

有天午后下了场雷阵雨,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屋顶的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在窗台上汇成小溪。张老师让我们把桌子搬到屋檐下,说要教我们写雨字。“你看这‘雨’字,”他蘸了点清水在桌面上写,“上面的横像天空,四个点像雨滴,得有轻重缓急。”雨水顺着房檐往下淌,形成一道水帘,我们就着雨声练字,墨汁里都带着点潮湿的气息。大壮写的“雨”字格外用力,纸都被戳破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张老师却说:“这才是夏雨的性子,猛得很。”

书法班的墙上渐渐贴满了我们的字。有歪歪扭扭的“人之初”,有涂涂改改的“天地玄黄”,还有小雨写的“上善若水”,隶书的笔画像溪水一样蜿蜒。张老师每天都会站在墙前看很久,有时候会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一擦镜片,好像要把那些字看得更清楚些。有次我听见他跟居委会的王大妈说:“这些孩子的字里,有太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