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核心的,是吴刚带来的“三三制”战术理念。他将三百人分成一百个三人小组。每个小组,一人持长矛或刀盾主攻(正兵),一人持短兵或弓箭策应掩护(副兵),一人负责观察、传递信息或携带补给(支援兵)。三人紧密配合,攻防一体,如同一个移动的微型堡垒。
“三人成组,九人成班,二十七人成排!”吴刚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你们是一个整体!进攻,互相掩护,交替前进!防守,背靠背,互为犄角!记住,战场上,相信你身边的兄弟!把你的后背,放心地交给他!”
起初,混乱不堪。配合生疏,指令不明,经常撞作一团。吴刚的怒骂声成了训练场的主旋律。但日复一日的磨合,无数次跌倒爬起,士兵们终于开始理解这种战术的精髓。小组内的默契在汗水和摔打中形成,小队的协同渐渐有了模样。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各自为战的战斗意志和纪律性,在这支杂牌军中悄然萌芽。
当第一场鹅毛大雪覆盖朔风荒原时,整个城池已经焕然一新。高耸的灰白色城墙如同沉默的巨人,环抱着城内井然有序的屋舍和街道。仓库里堆满了过冬的粮食和鱼干。三百名士兵,虽然装备依旧简陋,但站如松,行如风,眼神锐利,行动间带着一种令行禁止的肃杀之气。他们身上破烂的皮袄下,是经过数月地狱锤炼而变得精悍结实的肌肉。这支名为“朔风卫”的军队,成了这片苦寒之地唯一的亮色,也是唯一的利刃。
吴刚站在加固加高后的城楼之上,寒风卷起他单薄的衣袍,猎猎作响。他俯瞰着这座由他一手从死亡边缘拉回的城池,看着那些在雪中依旧坚持操练、呼喝声震天的士兵。冰冷的空气吸入肺腑,带着雪沫的清新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铁锈味。
暂时的安宁,如同暴风雪前的寂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快要来了。蛮族贪婪的目光,绝不会放过这座突然焕发生机、扼守草原入口的边城。
他需要更多的力量,更强的底牌。他的目光,投向了城外那片广袤的、被白雪覆盖的荒滩,还有远处光秃秃的山峦。硝石、硫磺、木炭……这些名字,如同危险的咒语,在他脑海中盘旋。水泥筑起了城,接下来,该用另一种“灰”,为敌人敲响丧钟了。
朔风城在冰雪覆盖中迎来了短暂的喘息,但空气中弥漫的铁锈味并未散去,反而随着寒冬的深入,越发浓重刺鼻。城外的荒滩和光秃山峦,成了吴刚新的战场。
寻找硝土(硝酸钾)的过程艰难而隐秘。他带着几个最信任、手脚最麻利的“朔风卫”士兵,如同幽灵般在寒风呼啸的荒原上游荡。目标锁定在那些背风、向阳、人畜罕至的土崖或岩洞底部,尤其是曾经堆积过大量动物粪便、草木灰的地方。积雪覆盖下,他们用简陋的铲子小心挖掘,寻找着那一层薄薄的、带有苦涩咸味的白色或灰白色结晶——土硝。
硫磺的获取更为棘手。吴刚将目光投向了城外几十里外那座光秃秃的、名叫“黑石山”的荒山。传说那里有“鬼火”,常有刺鼻的烟雾冒出。吴刚亲自带队探查。果然,在几个隐蔽的山坳里,他们发现了裸露的硫磺矿脉,黄色的晶体在灰黑色的岩石间闪烁着危险的光泽。开采异常危险,狭窄的矿洞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蒸汽,稍有不慎就会中毒。士兵们用湿布蒙住口鼻,轮流下洞,用石锤和凿子一点点敲下那些黄色的晶体,每一次进出都如同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