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好!我们李家,就要在这个时代,考出一片新天地!”
那一晚,我爸失眠了。
我半夜起来上厕所,看见他一个人在书房,没开灯,就着月光,看我从屋里翻出来的一本《唐诗三百首》。
他的背影,很直,像一杆标枪。
第五章 第一桶金:手工皂诞生记
我爸的“考公”大业,面临一个最实际的问题:钱。
买书要钱,买笔墨纸砚要钱,以后去县城、去府城考试,吃穿住行,样样都要钱。
我们家那点现代货币,在这里就是废纸。
赚钱的重任,落在了我姐李文的肩上。
第二天,李文就把我和我妈召集起来,开了个“李家创收项目研讨会”。
“我分析过了,”李文拿着一根笔,在纸上写写画画,颇有女企业家的风范,“古代的商业,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吃的,妈是专家,但改良作物见效慢。穿的,我们没技术。住和行,我们更没本钱。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找一个投入小、见效快、技术壁垒高的项目。”
“说人话。”我妈不耐烦地说。
“就是得做个他们没有,但又很需要的东西。”李文眼睛一亮,在纸上写下两个字:卫生。
“我观察过了,村里人很不讲卫生。他们洗手、洗脸,最多用皂角。那玩意儿去污能力差,还伤手。”
“你想做什么?”我问。
李文得意地一笑:“肥皂。或者说,手工皂。”
肥皂?
我愣了一下。肥皂的原理我懂,就是油脂和碱发生皂化反应。
油脂,村里养猪,猪油不是问题。
关键是碱。
“去哪儿弄碱?”我妈提出了关键问题。
“草木灰。”李文显然做过功课,“把草木灰泡在水里,过滤,得到的就是碱水。虽然是土法,但绝对能用。”
说干就干。
我妈负责技术攻关。她带着我,去村里要了一大盆草木灰,又找里正换了一大块猪油。
我们的“实验室”,就设在厨房。
我妈严格按照“理论”,把草木灰加水搅拌,静置,然后用几层纱布过滤,得到了一锅浑浊的碱水。
接着,她把猪油放进锅里,小火熬化,然后把过滤后的碱水,一点一点地倒进去,一边倒一边用木棍搅拌。
“关键就在这里。”我妈说,“要不停地搅拌,让它们充分反应。”
这是一项体力活。
我、我姐、甚至我爸都轮番上阵。那锅黏糊糊的东西,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
搅拌了整整一个下午,锅里的液体变得越来越稠,像一锅浆糊。
“应该可以了。”我妈累得满头大汗,“找个模具,倒进去,等它冷却凝固。”
我们把黏稠的皂液,倒进几个方形的饭盒里。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围着那几个饭盒,心情像开奖一样紧张。
李文小心翼翼地把凝固的“肥皂”从饭盒里倒出来。
是几块土黄色的、硬邦邦的、样子有点丑的东西。
“这……能用吗?”我姐有点不自信。
我妈端来一盆水,拿起一块“肥皂”,沾了水,在手里搓了搓。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