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结束,提问环节如约而至。第一个开口的,是竞品方代表秦屿。他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简小姐的设计理念很新颖,不过我听说你和陆氏有不小的渊源,不知道这会不会影响评审的公正性?”
一瞬间,几乎所有人的视线都转了过来。简宁抬起下巴,语调不急不缓:“我与陆氏的关系,与本次项目无关。设计本身,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秦屿轻轻挑眉,靠回座椅,没有再追问。可就在这时,会场后方有记者按下快门,闪光灯在她眼前炸开。
初审过后,许澄在后台等她,递来一杯温水:“你刚才那一答,不错。”话没说完,她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接通后,对方低声说:“你很快就会知道,三年前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随即挂断。
她盯着手机屏幕,心口微微一紧。三年前的事,她早就不想再碰,可这句话却像一根细针,悄无声息地扎进心底。
回到办公室没多久,助理匆匆跑进来,把平板递到她面前。财经论坛的头条赫然写着:“前配偶同台,陆氏初审暗藏‘内定’嫌疑”,配图正是她与陆时川同处一室的画面,角度刻意,像是两人在交换眼神。
许澄看着新闻冷笑:“这是谁在背后推的?目的太明显了。”
简宁没接话,只是在心里默默盘算。项目的第一轮结果会在七十二小时后公布,可在此之前,这种舆论只会愈演愈烈。她需要在设计上拿出绝对的说服力,也要在舆论上守住底线。
晚上,她收到一封来自竞标组的邮件:为加深创意理解,评审团将组织海外样板调研,邀请主要设计人随队出行,为期两天三城,带队人——陆时川。
邮件的最后,附着一行小字:调研行程计入第一轮加分项。
简宁盯着屏幕,手指缓缓收紧。去,意味着和他近距离接触,被外界放大成各种暧昧解读;不去,则等于自动放弃加分,甚至可能影响晋级。
窗外的霓虹闪了几下,街角传来夜班公交的引擎声。她深吸一口气,点下了回复键。
——我参加。
第三章
清晨的航站楼依旧昏黄,广播声在高高的穹顶下回荡。简宁拖着行李穿过安检,看到前方不远处的陆时川。他站在登机口侧方,西装外套搭在手臂上,侧脸被晨光勾出冷硬的轮廓。
她没有停,径直走过去。沈垣接过她的行李,客气地说了句欢迎,像是在刻意维持一种中立的礼貌。
飞机起飞后,窗外云海翻涌。简宁翻看着资料,尽量让自己沉浸在数据与图纸中。可当空乘推着餐车经过时,陆时川忽然低声问:“昨晚没睡好?”
她抬头,对上他漆黑的眼睛,淡淡回应:“还好。”随即低头继续整理方案。
第一站是新加坡的滨海酒店。午后阳光炽烈,海风从观景平台灌进来。她拿着测风仪俯身记录数据,脚下一滑,身体瞬间失衡。还没反应过来,一只有力的手扣住她的手腕,将她稳稳拉回。
“别怕。”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意。她甩开手,装作专心核对数值,掌心却有细密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