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了?”林婉立刻问,语气比她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急切。
“他不太愿意参与集体游戏,一直坐在角落,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互动。我们尝试引导他,但他……似乎有点抗拒。”
林婉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有没有哭?有没有说不舒服?”
“没有哭,但情绪有点低落。”李老师顿了顿,“而且……他一直在重复一个动作。”
“什么动作?”
“他在掰橡皮泥,”李老师说,“不停地掰,掰成很小很小的碎块,然后又重新捏在一起。我们叫他,他也不回应。”
林婉的呼吸微微一滞。
她知道那个动作。那是小宇紧张时的“仪式感”——一种他用来安抚自己的方式。
她想解释,却一时语塞。她不能说“他只是有点特别”,也不能说“他只是需要更多时间”。她只能点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他……不太习惯陌生环境。我一会儿可以进去看看他吗?”
“今天不行,”李老师摇头,“我们希望孩子能独立完成适应过程。不过我们会特别关注他,不会让他一个人太久。”
林婉勉强露出一个微笑,点了点头。
李老师离开后,她缓缓回到长椅边,却不再坐下。她站在原地,望着那扇玻璃门,像是要把自己的意志透过视线传递进去。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教学楼内,小宇坐在活动室角落的地毯上。
他的膝盖上放着一盒橡皮泥,手指机械地掰着,一块一块,掰得越来越小,像在拆解什么,又像在试图控制什么。
周围的笑声、说话声像隔着一层水幕,模糊而遥远。他不喜欢这些声音,它们太吵了。
他抬起头,看向教室前方的时钟。
指针缓缓地走着,像在嘲笑他的等待。
他不知道妈妈是不是还在外面等他。
他想她了。
梧桐树下,林婉终于坐了下来。
她打开手机,给丈夫发了条信息:“小宇今天有点不太适应,老师说他一直掰橡皮泥。”
几秒钟后,回复来了:“别太紧张,适应日本来就是观察阶段。我们先看看情况。”
她盯着那句话,心里忽然涌上一股说不清的烦躁。
她不想“看看情况”。
她想进去,把小宇带回家,回到那个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那里没有陌生的目光,没有评估的眼神,没有“适应”和“观察”。
那里,她可以完全掌控一切。
阳光依旧明媚,风也依旧温柔,但林婉的心,已经悄悄裂开了一道缝。
第四章:无声的抵抗
活动室的灯光柔和,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橡皮泥香气。孩子们围成一圈,正在玩一个“传球说名字”的游戏。老师站在中央,笑容温和,声音轻快:“我们每个人都要说一次自己的名字哦!来,从你开始!”
球被轻轻传到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手里,她大声说:“我叫林雨欣!”然后把球抛给下一个小朋友。
笑声此起彼伏。
小宇坐在角落,膝盖上的橡皮泥已经被他掰成了一堆碎屑。他的手指还在动,机械地捏着、揉着,仿佛这是唯一能让他保持清醒的方式。
他不喜欢这个游戏。
他不喜欢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也不喜欢那种“轮到你了”的感觉。他不知道该怎么说自己的名字,或者说,他不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