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她,目光里的克制像把箍。他知道她不会停下。
四、寻光志愿队
当天晚上,江岚加入了一个寻人群,名叫“寻光志愿队”。群公告写着“我们为每个家属点一盏灯”,负责人网名“许淮”。群里很活跃,每天都会有人发“巡线日志”。
她翻看聊天记录,发现“寻光志愿队”的行动极为专业:按站点划片、统一标注风口、记录风向风速、预估凌晨风口温度差导致的雾化程度……像一支民间版的“微型指挥中心”。
当天23:10,一条消息@她:“听说你室友在S13的E-02风口附近出现过,我们明天凌晨两点去那一带巡线,欢迎加入。”
E-02风口?这个代号她不是第一次听。昨晚在设备房门把上拉断的扎带上,印着同样的“E-02”。
江岚回:“我去。但我只负责记录。”
“欢迎,记者越多越好。”许淮回。
当天夜里,江岚带着相机去了E-02风口。风口的位置在一条沿河的绿化带下方,夏天潮湿,冬天潮冷,秋天则像一张刚洗干净的玻璃,吹出来的风有洗亮人眼睛的效果。
凌晨1:50,“寻光志愿队”的人陆续出现。每个人都有统一的反光背心,头灯、对讲机、手套、绳索、简易医疗包,一样不缺。江岚看着他们分工,按小组贴近风口巡查。有人对着通风口喊:“有人吗?”风把声音吹回,稍加压缩,又吐回他们脸上。没人回应。
1:58,江岚的对讲机里传来吱的一声电流音,一个女声说:“北面水坑边发现手链,疑似女士物品,请靠近拍照。”
手链是细银链,坠子是一枚小小的月亮。江岚愣了一下——这和林婧常戴的手链很像。她掏手机,翻出林婧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五官清淡,手腕上正是那枚月亮。
“不要触碰。”江岚说。
“放心,我们按流程。”对方把手链放进证物袋,袋口封好,举着让她拍。
2:00,风忽然变了,像从更深的地方被推了一把,带着金属的冷味。与此同时,江岚的录音笔里响起了很轻的“嘟——嘟——嘟——”。她抬头看风口,黑暗像鼓了一个微不可见的泡。
“听见了吗?”她压低声音。
“什么?”离她最近的志愿者问。
“进站提示音。”
对方愣了愣:“没有啊。”
几乎同一时间,江岚看见不远处的灌木丛后,有个人影站起,戴着一副白色的半脸面具,面具的下缘像笑。那人脚步很轻,踩在落叶上几乎没有声响。他走得不快,像是在等风的节奏。
江岚的后脖颈立刻发紧。她本能地退了一步。对讲机里有人喊:“南面注意,有黑影!”
面具人停了一秒,偏头——动作像辨认猎物。他没有靠近志愿队,却向江岚所在的方向移来。
她做了一个决定:
转身,跑。
鞋底撞在石板上,声音在夜里拉长。她朝公路口冲去,余光里看到志愿者朝她追来,但速度被风口边滑的水苔拖住。
她跑到路灯下,回头那一秒,面具人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她自己的影子——但影子旁边,还有一小团影随之开合,像另一个人紧贴着她,只有在她呼吸时才淡出一点轮廓。
风一吹,那团影子像被撕薄,贴在她的影子上,黏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