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影子里的第二个人
江岚站在路灯下,强迫自己把呼吸压到最浅。她再次看向绿化带,面具人的身影没有出现。志愿者们分散在风口,灯光来回扫,像在一块看不见的玻璃上擦拭。
“你看到了什么?”许淮来到她身边。
“一个戴面具的人。他走得很轻,对讲机有人喊‘南面注意’的那一刻他还在这里。”
“我们没拍到。”许淮指指头顶,“这个风口的摄像头,在2:00到2:02之间又延迟了。”
江岚盯着他,看不出他表情里的任何情绪波纹。他声音稳定,连呼气都像刚校过的秒表。
“我们捡到的手链,你看像你朋友的吗?”他问。
“像。但我不敢确认。”
“先交警方。”
凌晨四点,巡线结束。江岚回到宿舍,打开电脑,把今晚的录音拖入剪辑软件。那段“嘟——嘟——嘟——”非常轻,像隔着几堵墙传来的提示音。她调大音量,频谱图里出现了清晰的三段高频峰值,间隔一致,尾部有短促回声。
她又把今晚拍到的影子放到时间线上,慢慢拉伸。第17秒,路灯下,她的影子旁确实有第二团影,形状更窄,像一个把肩膀耸起来的人。
她截了一帧图片发给陆野。
不到十分钟,对方回电话:“你在哪?”
“宿舍。”
“半小时后来楼下。”
半小时后,陆野把她带到了市局的一间小会议室。墙上写满了案板,密密麻麻贴着失踪者信息卡。小卡片之间用不同颜色的线连接,像一张看得见的“关系网络”。
“我们一直在等一个‘能看见的人’。”陆野说,“这段时间,被害人身边有人宣称在失踪前看见过‘面具人’,但都没有影像。你拍到了影。”
“影子可以作证吗?”
“可以作‘引导线索’。”
他把她带到另一面墙前,墙上贴着三张地铁系统图。最上面一张是对外公开的那张,下面两张是内部施工图和运营系统拓扑图。
“看到这里了吗?”他指着S13线某段,“这段预留线每隔600米有一个风口,编号从E-01到E-10。我们在E-02、E-05、E-08附近都发生过失踪案。共同点是——监控在2:00到2:02‘同时延迟’,而‘寻光志愿队’几乎每次都在附近。”
“你怀疑志愿队?”
“我怀疑所有‘太专业’的民间力量。”陆野说,“不是否定他们的善意,而是——有人在里面。”
“内应?”
“或者是‘引流者’:他们通过扩散恐惧、引导巡线,驱赶潜在的受害者往他们需要的区域移动。”
江岚想起接她加入的消息、精准的风口标注、那条“我们明天去E-02”的公开提醒。
“那我该做什么?”她问。
“把你在E-02听到的、看到的写出来。但不要发。我们用来钓鱼。”
“你希望谁看见?”
“那个人。”
六、钓鱼帖
当天傍晚,江岚在自己的小号上发了一篇“半成稿”,标题是《E-02风口:我在凌晨听到的那三声》。她细致描述风声、潮气、提示音、影子里的第二个人——并在文末写:“明晚两点,我还会去E-02。希望把影子拍清楚。”
发出十五分钟,阅读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托住,一下窜上去。评论里有人说“别去”、“求更新”、“我去陪你”。还有人贴了“寻光志愿队”的链接,建议她加入正规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