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楼道很干净,但不是她打扫的那种干净。我心里那股不祥的预感越来越重,于是去了趟一楼的物业中心。前台小姐依旧挂着职业化的微笑。"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你好,我找一下负责三楼保洁的王阿姨,她今天怎么没来?"前台小姐脸上的微笑纹丝不动,她查了下电脑,然后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对我说:" 先生,您可能记错了。我们这儿的员工档案里,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保洁员。""不可能!" 我急了,立刻掏出手机,"我昨天早上还跟她聊过天,还拍了张照片!" 我点开相册,翻到昨天那张为了记录公寓走廊光影而随手拍的照片。照片里,王阿姨当时就站在走廊的尽头。可现在,我看着手机屏幕,后背的冷汗瞬间就下来了。画面里,只有一条空荡荡的、泛着冷光的走廊。王阿姨的身影,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她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浑身发冷地回到 304,把那张规则清单重新铺在客厅的地板上。它不是恶作剧。有人,或者说,有某种东西,正在用这些规则,像擦除铅笔字一样,抹除掉这个公寓里活生生的人。恐惧过后,一种职业本能的冷静开始占据我的大脑。我是一个解谜者,而现在,我正身处一个巨大且致命的谜题中心。我坐在地板上,拿起一支红笔,开始分析这张纸。

规则清单:

禁止在凌晨 1:13 至 1:17 之间照镜子,违者将不再被镜面记录。

不要告诉别人你看见了谁消失。

每日清晨需检查门后是否有不属于自己的脚印,若有,请立刻用标准方式清除。(标准方式见附录)

禁止在午夜 12 点后使用电梯,此时电梯将不再遵循物理规律运行。

若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三下敲墙声,必须在十秒内回应两下。

我把笔尖重重地戳在纸上,一个巨大的矛盾点浮现出来。第一条,"禁止照镜子",但第三条却要求 "每日清晨检查门后脚印是否属于自己"。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在这个诡异的地方,我不照镜子,怎么能百分之百确认镜子外面的这张脸,还是我自己的脸?又怎么能确认地上的脚印,是不是 "我" 留下的?还有第五条,更离谱。我住在 304,隔壁是 305,住着一个叫陈昊的年轻人,前天搬进来时我们简单打过招呼。一个真实存在的邻居,怎么会传来敲墙声就是违规?我忽然意识到一个让我头皮发麻的真相。这不是一份住户 "守则",这不是为了让住户活下去的指南。这是陷阱。每一条规则,都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机关,它们互相矛盾,互相引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你在遵守一条的时候,必然会违反另一条。我,一个设计密室的人,现在正站在一个巨大密室的入口。我抓起笔,翻过那张规则清单,在空白的纸背上,用尽力气写下了我的第一行推论:"规则本身,就是机关。" 恐惧不能解决问题,但逻辑可以。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视线落回了规则第三条:检查门后脚印,并用 "标准方式" 清除。什么是标准方式?附录不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缺失的陷阱。但反过来想,它也给了我第一个可以主动出击的突破口。它既然提到了 "标准",就一定存在一个可被测量和定义的 "标准"。我站起身,从行李箱里翻出了我工作用的高精度激光测距仪和一把钢卷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