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最终轻轻搁下。我望着窗外的月光,想起他曾说东方人相信月亮能传递思念。那就让这满纸未尽的衷肠,化作一缕月光吧——永远明亮,永远温柔,永远隔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守望他的悲欢。
第七章 秋日初见
梦境如纱,时光倒流至1937年的深秋。那天下午的阳光像融化的琥珀,将门厅的木地板镀成金色。当门铃响起时,我正蜷在窗边读里尔克的诗集。
"这位是李思源,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他的朋友这样介绍道。
思源站在玄关的阴影里,黑色呢子大衣上还沾着远方的风尘。当他向前迈步时,秋阳突然跃上他的眉梢——那是一张令人过目难忘的脸,温润如玉的东方轮廓,却有一双如寒星般清亮的眼睛。
"Guten Tag!"李思源微微欠身,德语发音生涩却郑重。大衣袖口露出修长的手指,指甲修剪得一丝不苟。二十四岁的青年学者,周身散发着油墨与檀香混合的气息。
从此,阁楼那间朝北的卧室住进了这个安静的中国留学生。清晨,他的皮鞋声总是轻而准时地掠过楼梯;傍晚,我放学回家时,常能看见他的黑色大衣像一片影子,静静悬挂在玄关的衣帽架上。
深夜里,当我蹑手蹑脚去卫生间时,总能看到从李思源门缝里漏出的一线灯光。那光亮稳定而持久,像黑夜海面上的灯塔。有时能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的声响,有时是书页轻缓的翻动。
"艾拉,你要向李先生学习。"艾拉母亲在早餐时总这样念叨,"别的中国留学生整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