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三章  时光深处的回响

"铛——铛——"古董座钟敲响了十二下沉郁的钟声,在寂静的房间里荡起层层回音。我猛然惊醒,指尖还停留在泛黄的照片上。明天还有早课,该休息了,可这双眼睛却固执地不肯合上。

二十年来,这栋房子固执地保持着原来的模样。书架上那排思源留下的德文典籍,窗台上那盆他亲手栽种的绿萝,甚至连他惯用的那盏铜制台灯,都固执地守在原位。明知是徒劳,心底却总有个声音在问:万一呢?万一他回来时,找不到当年的痕迹怎么办?

命运真是个残忍的玩笑。他回来了,我们却错过了。镜中的我已不再是那个会为爱情奋不顾身的少女,眼角的细纹里藏着二十年的等待与思念。听说思源已是风度翩翩的外交官,我们之间,终究隔着一整个回不去的青春。

恍惚间,时光倒流。年轻的思源正伏在书桌前,修长的手指烦躁地揉着太阳穴。"艾拉,我放弃了。"他的声音里带着罕见的挫败,"这该死的梵语学位不要也罢!"

我停下打字的手,走到他身后。指尖轻轻抚上他的太阳穴,感受着他紧绷的神经在我的触碰下渐渐舒展。"休息一下吧,"我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去湖边走走,说不定灵感就来了。"

思源仰起脸,眼中的阴霾渐渐散去,嘴角扬起我此生难忘的弧度:"好,听你的。"阳光透过纱帘,在他睫毛下投下一片温柔的阴影。

这个梦太真实了。真实到我几乎能闻到思源身上淡淡的墨水香,能感受到他呼吸时胸膛的起伏。如果时光能永远停驻在那个阳光正好的午后,该有多好。

窗外,秋雨悄然而至。雨滴轻轻叩打着玻璃,像是岁月在低语:有些人,注定只能活在回忆里。

第四章  晨光中的守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椴树叶间的缝隙时,我已经推着自行车站在了门前的石阶上。哥廷根十月的晨风带着微微的凉意,轻轻掀起我的衣角。深吸一口气,像过去每一个早晨那样,准时踏上前往大学的路。

自行车轮碾过铺满落叶的小径,发出细碎的声响。这条路,思源当年也曾日日往返。如今我穿着整洁的西装套裙,代替他成为哥廷根大学讲台上的一员。社会心理学的讲义安静地躺在车篮里,封面上还留着昨夜备课时的批注。

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男人们大多没能从战场上回来,女人们便用单薄的肩膀扛起了重建的重担。

"要像他那样认真啊。"我对自己说。于是图书馆的灯光见证了我无数个通宵的夜晚,打字机的声响陪伴她完成了厚厚的论文。从研究生到教授,这条路我走得艰难却坚定。我知道,在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他一定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着家园。

转过最后一个街角,哥廷根大学古老的钟楼映入眼帘。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在林荫道上,见到我纷纷行礼问好。我微笑着点头回应,指尖不自觉地抚过胸前那枚小小的校徽:“这里是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的战场。”

停好自行车时,一片金黄的椴树叶轻轻落在我的肩头。我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也是在这样的秋天,思源站在图书馆的台阶上对我说:"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如今,我正用他教给的坚持,续写着这个未完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