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陈明进来,孙婆婆挣扎着站起来,眼圈一下子红了。“明子?你可回来了!你爷爷……他一直念叨你呢。”
陈明快步走上前,握住爷爷干枯的手。那双手曾经是那么有力,能轻松地把他举过肩头,能抡起锄头开垦坚硬的土地。如今,却像冬天的枯树枝,冰冷而脆弱。“爷爷……”陈明的声音哽咽了。
爷爷缓缓睁开眼睛,浑浊的眼珠转动了一下,看到了陈明,眼神里先是茫然,随即亮起一丝微弱的光芒。“明……明子?是你?你……回来了?”他的声音气若游丝。
“嗯,爷爷,我回来了。”陈明点点头,强忍着泪水。
“好……好……回来就好……”爷爷的嘴角似乎微微动了一下,想露出一个笑容,却显得异常艰难。“外面……还好吗?”
“挺好的,爷爷。您放心养病。”陈明只能这样回答。
孙婆婆在一旁叹了口气,说:“你爷爷这身子骨,怕是撑不过这个秋天了。家里……也没什么人了。你爸妈在城里打工,你奶奶……走得早。就剩他一个人,守着这老房子。”
陈明看着简陋的屋子,看着爷爷苍老的面容,心里一阵酸楚。他这才真切地感受到,所谓的“故乡”,已经衰败到了何种境地。
接下来的几天,陈明都守在爷爷身边。白天,他会帮着孙婆婆做点家务,或者到院子里拔拔草。他发现,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院子,如今只剩下衰败和寂静。墙角曾经种满指甲花和向日葵的地方,如今只有野草在疯长。那棵陪伴了他整个童年的老槐树,依旧挺立在院子中央,只是枝叶不再像以前那样茂密浓绿,显得有些憔悴。
他也会在天气好的时候,扶着爷爷在院子里坐一会儿。爷爷很少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远处,眼神空濛,仿佛在看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看。陈明知道,爷爷的思绪,或许早已飘回了那些遥远的、属于青山村的辉煌岁月。
偶尔,村里会有其他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过来看望爷爷。他们是村里的“留守老人”,是这片迅速消逝的土地上最后的坚守者。他们聚在一起,聊的话题无非是谁家的儿子又寄了点钱回来,谁家的房子塌了半边,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以及……谁又走了。
“唉,老李家那口子,上个月也走了,跟老伴儿一起走的,说是不想拖累儿女。”一个叫王大爷的老人拄着拐杖,坐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袋,声音苍老而悲凉。
“是啊,这年头,村里留不住人喽。”另一个老太太接话道,“年轻人都往外跑,觉得咱们这穷山沟沟没出息。可外面的世界,哪有咱们这儿踏实?”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陈明默默地听着,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青山村虽然穷,但并不像现在这样死气沉沉。那时候,村里有学校,孩子们不用走很远就能上学;有代销点,可以买到油盐酱醋;有村医,头疼脑热不用跑几十里山路;一到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虽然都是昏黄的灯泡,但充满了人气和喧嚣。孩子们在小巷里追逐嬉闹,大人们在院子里纳鞋底、拉家常。夏天的夜晚,村头的老槐树下,更是聚满了乘凉的人,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孩子们则追逐着萤火虫,笑声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