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想办法。”林砚看着李叔,“李叔,咱们先找维修师傅估个价,算算翻新成本。如果成本太高,就拆零件卖;如果能修,我来联系周边村子和合作社,保证能租出去。要是赔了,我来承担!”
李叔看着林砚笃定的眼神,又看了看仓库里蒙尘的农机,咬了咬牙:“行!小林,叔信你!你是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见识比我们广,这事就交给你办!”
说干就干。林砚立刻联系了县城的农机维修厂,请师傅来村里给农机做“体检”。师傅们忙活了一整天,给出的结果比预想中好:两台农机可以翻新,费用大概八千块;一台可以拆零件出售,估值三千;只有一台彻底报废,只能当废铁卖。
“八千块翻新费,能行吗?”李叔看着报价单,还是有些犹豫。
“肯定行。”林砚拿出手机,翻出之前查的资料,“周边五个村子,每个村子至少有两百亩耕地,春耕秋收都需要农机。咱们按每亩地五十块收费,一台农机耕完一个村就能赚一万,两个月就能回本。”
他带着维修师傅的评估报告,挨个儿去周边村子拜访。果然如他所料,不少村子都在为农忙时租不到农机发愁。邻村的王支书握着林砚的手说:“小林啊,你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我们村找了半个月都没租到收割机,就等春耕呢!”当场定下了租期,先付了一半租金。
不到三天,两台翻新农机的租期就排到了秋收。林砚又联系了城里的二手农机商,把拆下来的零件卖了三千五,报废的农机卖废铁得了五百,算下来不仅没亏,还提前收回了一半翻新成本。
农机送去维修厂的那天,村里的老人们都来送行。看着蒙尘的农机被装上拖车,大家眼里闪着期待的光。“等农机修好了,咱们村的地就能种得又快又好啦!”“说不定还能给村里赚点集体收入,给孩子们修修学校操场!”
一个月后,翻新好的农机送回了村。锃亮的油漆,崭新的零件,发动起来声音轰鸣,比刚买回来时还要精神。李叔特意请了个有经验的农机师傅,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学操作,田埂上每天都能看到农机忙碌的身影,扬起的尘土里都带着生机。
春耕结束后,李叔给林砚算了笔账:两台农机租给五个村子,加上帮本村耕地,一共赚了两万三,除去翻新费和师傅工资,还剩一万五,全存入了村集体账户。“小林,这钱你得拿大头!”李叔硬要给林砚塞红包,被他笑着推开了。
“李叔,这是村里的集体收入,该用在大家身上。”林砚指着村头坑洼的小路,“不如用这钱修修村口的路,再给仓库搭个防雨棚,以后农机就不怕受潮了。”
李叔眼睛一亮:“好主意!就听你的!”
没过多久,村口的路修平了,旧仓库也搭起了崭新的防雨棚,农机整整齐齐地停在里面,还安排了专人定期保养。其他村子见了,都羡慕地说:“你们村的旧农机居然变‘财神’了,真是会过日子!”
回城里那天,李叔非要送林砚到车站。“小林啊,你不仅帮村里盘活了农机,还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东西放着不用才是浪费,动起来才能生钱。”李叔拍着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感激,“以后村里再有难题,还得请你多帮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