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笑着点头:“李叔您放心,只要能帮上忙,我随叫随到。”
坐在回程的车上,林砚看着窗外飞逝的田野,心里暖暖的。口袋里的聚宝钱散发着温润的暖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他知道,这些农机之所以能“重生”,不仅仅是因为翻新维修,更是因为找到了它们的新价值——闲置的资源不是负担,只要找对用途,就能变成财富,还能连接起邻里互助的情谊。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洒在田埂上,仿佛能看到农机在田里忙碌的身影,听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林砚知道,他的财神之路,因为这些带着泥土和铁锈味的故事,变得更加扎实而有力量。他要继续走下去,让更多被遗忘的资源焕发新生,让更多乡村因为这些小小的改变而充满希望。这个春天,因为这些农机的故事,变得格外明媚。
第二章:老手艺竹编
初夏的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整一周,拍卖行的生意不算忙碌。林砚整理完新收的藏品,正准备给窗台上的绿萝浇水,手机突然响了,是三叔公打来的。
“小林,你有空不?快来看看你陈爷爷吧,他把竹编筐全砸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急急忙忙,还夹杂着老人的咳嗽声。
林砚心里一紧。陈爷爷是村里的老竹匠,编了一辈子竹器,从竹篮、竹筐到竹席、竹椅,手艺精湛得能在竹篾上编出花鸟图案。林砚小时候总蹲在他的竹编摊前看,陈爷爷会给他编小竹蜻蜓玩,说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
“陈爷爷怎么了?”林砚抓起外套就往外跑。
“还不是因为竹编卖不出去!”三叔公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都买塑料筐、不锈钢盆,谁还买竹器啊?陈爷爷前阵子编了一百多个竹篮,跑了三趟集市都没卖掉,昨天把自己关在竹棚里,今天一早就开始砸东西……”
林砚赶到村里时,雨刚停。陈爷爷的竹棚在村尾的老槐树下,远远就看到竹篾散落一地,几个竹篮被砸得变形,陈爷爷蹲在竹堆旁,背对着门口,肩膀一抽一抽的,手里还攥着半截竹篾。
“陈爷爷。”林砚轻手轻脚地走过去,蹲在他身边。
陈爷爷回过头,眼睛通红,布满血丝,手里的竹篾被捏得变了形:“小林来了……你看这些破东西,没人要了,砸了干净!”他说着又要去砸旁边的竹筐,被林砚拦住了。
“爷爷,这竹编编得多好啊,砸了可惜。”林砚捡起一个竹篮,竹篾细密均匀,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提手处还编了防滑的纹路,比超市卖的塑料篮结实百倍。
“好有啥用?”陈爷爷抹了把脸,声音沙哑,“我跟我爹学这手艺时,村里谁家结婚不请我编套竹器?现在呢?塑料的又轻又便宜,谁还稀罕这费力气的竹编……”他看着满地竹篾,眼圈又红了,“我这手艺,怕是要断在我手里了。”
林砚心里发酸。他知道这门手艺对陈爷爷意味着什么,那是一辈子的心血,是祖祖辈辈的传承。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聚宝钱,指尖传来熟悉的暖意,脑海中闪过一些画面:文创店里标价不菲的竹编灯具、咖啡馆墙上挂着的竹编装饰、年轻人手里提着的复古竹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