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竹编不是没人要,是咱们没找对地方卖。”林砚拿起一个竹篮,“您看这手艺,比工厂里批量生产的精致多了,现在城里人就喜欢这种手工做的东西,咱们可以往城里卖。”
陈爷爷愣了一下,摇着头苦笑:“城里?谁会花这冤枉钱买竹篮?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
“能当装饰品,还能当伴手礼。”林砚指着竹篮的纹路,“您可以编些小巧的款式,比如竹编收纳盒、茶叶罐、装饰挂件,我认识开文创店的朋友,他们肯定喜欢。咱们还能在竹编上刻字、画画,做成定制款,价格能卖得更高。”
他顿了顿,又说:“我还可以帮您拍视频,发在网上教大家编简单的竹器,吸引喜欢手工的人关注,慢慢就有销路了。”
陈爷爷半信半疑:“网上?拍视频?那些年轻人真会看?”
“肯定会!”林砚拿起手机,翻出之前存的手工文创图片,“您看这些,跟您编的竹器很像,卖得可好了。您的手艺这么好,肯定比这些还受欢迎。”
旁边的三叔公也帮腔:“叔,小林是见过大世面的,他说行肯定行!您就试试,总比把竹篾砸了强。”
陈爷爷看着满地的竹编,又看看林砚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行……爷爷信你一回。要是真能卖出去,我就把村里的年轻人叫来学手艺,不能让这门手艺断了。”
说干就干。林砚先帮陈爷爷把能用的竹篾收拾好,挑出二十个品相最好的竹篮,用清水擦拭干净,放在屋檐下晾干。他拿出手机,找了块干净的背景布,给竹篮拍了照片,特写竹篾的纹路和手工痕迹,配文:“老竹匠手工编织,三十年手艺沉淀,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时光的温度。”
他把照片发给开文创店的朋友,对方看了立刻回电话:“这竹编太有质感了!给我留十个,我放店里当收纳篮卖,再订五十个小的竹编茶叶罐,要刻字的那种!”
陈爷爷听到电话里的声音,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原本耷拉的肩膀也挺直了些,默默拿起竹篾,开始编织小号的茶叶罐。他的手指虽然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很,竹篾在他手里翻飞,很快就编出了茶叶罐的雏形。
林砚又帮陈爷爷拍了编织过程的视频,配上舒缓的音乐,发在短视频平台上,标题写着“即将消失的老手艺:竹编里的匠心”。没想到视频发出去第二天就火了,点赞量过万,评论区里全是称赞:“这手艺太绝了!”“想买个竹篮买菜,比塑料袋环保!”“爷爷能教教我吗?我想学习竹编!”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有买竹篮的,有订茶叶罐的,还有人专门定制刻字的竹编礼盒。陈爷爷的竹棚里又热闹起来,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编竹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咳嗽都好了不少。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见竹编能赚钱,也来跟着学手艺,陈爷爷耐心地教他们选竹、破篾、编织,竹棚里常常传出欢声笑语。
一个月后,第一批定制竹编发往城里,文创店的朋友反馈说卖得极好,还特意加订了一百个竹编灯罩。陈爷爷拿着赚来的钱,第一次用智能手机给远在外地的孙子视频,笑着说:“爷爷的竹编卖到大城里去了,等你放假回来,爷爷给你编个竹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