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看着林砚手里的布衫,又看了看他笃定的眼神,慢慢点了点头:“行!反正也是要扔的,不如试试你的法子。正好我认识个做手工皮具的朋友,让她来看看能不能处理。”
说干就干。林砚和刘老小心翼翼地拆开布衫,挑出霉斑少、绣线完整的部分,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灰尘。做手工皮具的张姐来看过之后,惊喜地说:“这老棉布太有质感了!浆洗一下就能用,比我买的复古布料地道多了!”
张姐带着布料回去处理,一周后送来了成品:用深蓝棉布做封面的笔记本,封面上保留着半截龙纹绣线;把完整的袖口改成的杯垫,边缘还留着老布的毛边;甚至用零碎的金线绣片做成了小巧的胸针,别在帆布包上格外亮眼。林砚还请老太太来讲了“庆和班”的故事,打印出来贴在展品旁边,字里行间都是旧时光的温度。
“老布新生”展办在拍卖行的小展厅里,没想到格外受欢迎。年轻人捧着笔记本惊叹“这质感绝了”,年纪大的人看着布衫残片感慨“当年的戏服就是这样的”。老太太来的时候,看着被做成展品的老布衫,抹着眼泪笑了:“他要是知道自己的戏服还能被这么多人喜欢,肯定高兴得很。”
展品很快被预订一空,连带着定制订单也多了起来。张姐特意留了个龙纹书签给林砚,笑着说:“这单生意让我多了个新方向,以后专门收老布料做文创!”
傍晚关店时,林砚看着空荡荡的展台,手里摩挲着那个龙纹书签。夕阳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暖黄的光,仿佛能看到当年的武生穿着箭衣在台上亮相,锣鼓声混着叫好声穿过时光,轻轻落在这重生的老布上。
口袋里的聚宝钱微微发烫,这次的暖意格外温柔。林砚突然明白,有些财富从不会真正消失——就像这老布衫,就算褪去了颜色,磨坏了边角,只要有人记得它的故事,愿意给它一次新生的机会,它就能带着岁月的温度,继续在时光里流转。
他抬头看向窗外,晚霞正染红天际,像极了老布衫上未曾褪色的那一抹暖。原来最好的创新,从来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让那些被遗忘的时光,在新的故事里,重新发光。
第四章:蒙尘铜墨盒
拍卖行的后院总堆着些“待处理”的杂物,大多是鉴定后不值钱的旧物,刘老说等攒够一推车就叫收废品的来拉。这天林砚帮着清理后院,刚挪开一个破木箱,就听见“哐当”一声轻响,一个巴掌大的铜盒子从箱底滚了出来,在地上转了两圈才停下。
他弯腰捡起铜盒,入手沉甸甸的,表面蒙着厚厚的黑垢,边角磕碰得厉害,盒盖和盒身已经锈在一起,看不清原本的花纹。林砚用袖子擦了擦,隐约露出一点青绿色的铜锈,像是被时光封印了多年的秘密。
“这破墨盒留着干啥?”负责打扫的老王叔路过,瞥了一眼就摆手,“前几天收来的旧货里混进来的,我看就是个普通铜疙瘩,扔了吧。”
林砚却没松手。指尖触到铜锈的瞬间,怀里的聚宝钱突然轻轻震动,一股细微的暖意顺着指尖爬上来。这次没有具体的画面,只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像是触摸到了某段被遗忘的书写时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墨汁在砚台里晕开的痕迹,还有文人伏案疾书时的专注呼吸。